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0部分

了!”心忖現在不過是普通的小浪,要是遇上臺風,那更可怕,此行基本上算是平安,難道是龍王也怕了皇帝,不敢發大威翻風弄浪?

蔡瑁解釋為什麼要全速道:“風浪大,舵效差,必須全速,以抗風浪。”

毛階有點惋惜地道:“可惜了,我們的船還是單舵和單漿,按陛下所說的,如果是雙舵雙漿,加上減搖鰭,那現在的風浪,簡直可以算是閒庭漫步了!”

帝國強大的戰艦群,汽笛長嗚,鑼鼓齊響,訊號燈高掛,頂著凜洌的馬六甲風浪前進。

此時可以看到帝國多年的心血沒有白費,沿路的燈塔射出萬丈光芒,指引航道,那些燈塔都是帝國情報機關假託元商所設。

藝高人膽大的船老大們,視海上的暗礁如無物,輕輕鬆鬆地操縱戰艦經過險途。

風浪絲毫也阻擋不住帝國艦隊前進,被艦隊衝破、粉碎了,變成了一堆堆的白色泡沫,在戰艦兩側無能為力地散去……還有什麼,能阻止帝國前進的步伐呢?!

第二十七節 萬里煙海度若飛(一)

由蒲羅中(即星架坡)順海峽往西洋(印度洋)而上不遠,就抵達邑都元國(位置相當於今天馬來西亞)。

邑都元國現有人口將近二十萬,分得很散,王城不過是五萬人,所謂國,其實不過是一座城,最多不過是幾座城,它的大部分地方人煙稀少,也缺少它自己的獨有文化和政治傳統。它的居民分散在一些相互隔離的地區,土著民族都未曾修建過任何自己的真正城市或者哪怕是紀念性建築。

隨著元商的到來就轉入了高度的繁榮,東方的文明之光照耀著它,它逐漸成為了重要的貿易基地。

在帝國勢力沒到到來之前,邑都元國深受身毒(阿三)的影響,印度商人順著海道或者陸路,抵達東南亞諸島嶼和沿海地區,當地的土蓍相當原始,沒有開化,基本上靠森林和種一些產量很低的水稻為生,沒有形成國家和產生文化傳統。

印度商人、冒險者、印度教的婆羅門和武士們與當地的富人及首戶通婚,在那裡傳播印度宗教和習俗,並強行控制土蓍的經濟,印度文化就大規模地在印度至南洋一帶紮下了根(相當於泰國、緬甸、馬來半島嶼、印尼),主要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之一,印度教直到公元8世紀才正式起名)的宗教文化滲透入諸地。

不過,三十年來,由於大元在東方的興起,這情況又有所變化。

華族順著強勁的東南季風而來,他們的多桅大海船,嚴密的組織,精湛的海運技術,令印度的海上勢力黯然失色。

他們沿著海路修建港口、建立貨棧,把東方的茶、酒、瓷器、絲綢、紙張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南洋、印度、波斯,再轉運入羅馬。運回了金、銀、寶石、香料、錫、貴重木頭等商品。

隨著大元帝國的統治日益牢固,經濟高度發達,生產能力提高了,對海外物資需求旺盛,因此對海外的進出口貿易激增,巨大的貿易量令大元至波斯的水道成為黃金海道,為了保障水道的暢通,令外國的商品,特別是金銀能夠大量流入帝國,帝國開始有目的、有意識地把觸足伸入各地。

華商或買地或租地,開始僱用當地土著種植檸檬、黃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檳榔、木菠蘿、橡膠、咖啡、可可等熱帶經濟作物,開發礦山,在各個國家設立商會,商會會長即為帝國駐各國的貿易代表,商會進行商業資訊的交換,解決經濟糾紛,進一步拓寬港口,組織力量打擊海盜等等。

在皇帝下西洋之前,帝國並沒有明顯地派出官方的力量到達海外各國,可是在暗地裡,帝國的CIA(中情局)、GRU(帝**情局)的秘密力量在大元至波斯的海路上活動異常猖獗,特別是CIA,大部分的人員和資金都投入了這條黃金水道上,深深地捲入了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以保障帝國在海外的最重大利益。

他們收買權臣、扶植當權派,幹掉不聽帝國話的大臣甚至國王!依靠優勢,控制各國港口、種植園、礦山,很多國家的商人的產品被收購,弄到破產,在各地設立三聖教堂,以小恩小惠、提供工作為名,引誘當地土著信三聖(這一點比較謹慎,以免引發太大的宗教衝突),宣傳漢文化,指導華商搞公益、從事慈善事業等等。

GRU表現在使用間諜船刺探海路的水文情況,組織退役、現役軍人在化裝後進行對各國政府進行恐嚇、暗殺等非法活動,最重大的責任是清剿海盜。

海盜是黃金海道上的極大阻礙,要動用到大量的武裝力量去消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