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帝國的正牌商標的女主人,所以才配享有進正門的殊榮。蔡琰對曹節抱歉道:“皇帝不在,委屈妹妹了!”
曹節平和地道:“這算不了什麼,我想著在前線打仗的陛下,不知他過得怎麼樣!”
蔡琰思念地道:“陛下一定會打勝仗的,應該春節時回來過年吧!”
來到平時工作、議事的紫宸殿,眾臣慶賀曹節升任皇后的摺子堆滿桌,同樣地,待批的摺子就更多了,兩個皇后不過是稍稍小息,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中,看摺子,蓋上國璽。
國璽是李亦奇交給蔡琰,需要她蓋璽透過。李亦奇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接下去幾天,忙得昏天黑地,除了處理政事,兩宮皇后還得齋戒三日,沐浴更衣,去太廟獻祭,由當家的媳婦蔡琰代表皇帝告之祖宗,言又多了一個媳婦,請祖宗佑護,引曹節叩拜列祖列宗。這是件大事,不能掉以輕心的。
在送來的奏摺中,很重要的一件是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蔡邕上折,請皇后發旨,預備開恩科取士。
隨著李亦奇入主江南,漢制的“舉孝廉”取士被他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科舉制度,要想當官,必須經過政府的考試,李亦奇提拔起來的官兒不算,以後所有的朝廷官員包括地方長官都必須是科舉合格者。考生不分出身,地位一律平等。
十年窗前勤苦讀,一舉成名天下知。只要努力,就有機會為國家效力。
公平、公正的科舉制度,讓大家都沒話可說,交口盛讚李亦奇。
大元皇朝建立後的第二年(公元211年),舉辦過一次科舉,按照朝庭制度,三年才開一次科舉,應該到青武五年才到下一次的,因此這一科是恩科,借慶賀南北統一,提拔官員。
官員的缺少已經到了空前嚴重的地步!
李亦奇對於人浮於事,尸位素餐、當官的多過辦事的事兒深惡痛絕,在他的政府,極為高效率,少有人坐著,都忙著做事。
各地icac(廉政公署衙門)和“鄉議局”肩負著平時監察各地政府的任務,如果發現政府官員閒到沒事做,則由他們提出,來年削減該部門的人手,甚至廢除或者合併該部門!
靠政府部門自己削減自己的人手,那隻會越減越多,只有獨立的機構提出,才能做到精兵簡政。
造成的後果是,官員的定額處於適量從緊的地步。南北統一,整個地盤增加了一倍,北方設定的州郡縣又多,按南方的標準,原任的官員很多都是不及格的,因為他們只會做官,不會引導百姓搞江南的“經濟”。所以,南方抽調了不少地方官員北上任職,造成北方照樣不夠官員,南方官員為之一空,哪邊當官的人都不足夠!
不得不在開過科舉的第二年,再開恩科取士,填補官員的空缺。
更深的含意:是一次大換血,換上北方積極向組織靠攏的人當官。
此議早有決斷,青武二年,南北內戰一結束,建業的書籍馬上運到北方各地,免費送給各地的讀書人,通知他們要好好學習,明年大考。
大元科舉制度如下:
任何一個有戶口的男性子民,只要年滿二十歲,均可報名參加考試。(特批大學生在最後一年大學期間可以報考,大學生佔了很大優勢,因為他們一直在學校讀書,但是,朝廷不限定必須有大學文憑才能報考!)
一、簡單的體檢,找出身體健康的人來當官,當官起碼要象個樣子嘛。
二、筆試和體測,共三個方面
一類是儒家的四書五經,經史政論,這是學通做人的道理,如果一個人,連做人的道德、道理都不懂了,那麼難以想象他當官會是個什麼樣!
對於儒家文化,李亦奇是選其精華,去其糟粕。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是做人的道理,是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朝代都要用到的!試問:誰敢公開叫人不孝,讓人不忠?
人無信不立,收人錢財,就要替人寫書,寫了半截,下邊卻沒了,甚至不屑於發一聲說明,這個做人的道理,或許某些人就是因為沒學過“信用”兩個字,一看到儒家的的東西就反感,反其道而行之……
儒說中存在的一些不合適的,李亦奇作了改正,使其跟上形勢,跟上社會的發展。
他立於做,重於改良,絕對不會痛罵祖宗,把儒家文化踩到底。
對於祖宗和傳統,李亦奇是抱著尊重的態度,沒有祖宗也就沒有你!沒有中國那種嚮往統一的文化氛圍,也就沒有中國!連你都沒有了,你還想批判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