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期刊也是抓住商機,不斷搞各種增刊、專刊,每年爭取多登一些論文,這樣不但“方便”了同學,也給自己“創收致富”。只是,每年學生一撥一撥地畢業了,研究水平在不斷地原地踏步中緩慢前行。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五章 面對差距
不少人認為,高考的失利,是在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就註定了這種差距會在四年之後讓大家感覺已經不在一個世界裡了。但事在人為,不是進了高等學府就等於進了保險箱,讀了研究生也不一定會變成棟樑。
即便是在同一屋簷下,清華里的學生也有可能差距很大,有理想、有激情的同學在校園裡就能做出出色的成績,而舒舒服服等著畢業的同學們,很可能一直碌碌無為下去。
800萬人民幣
清華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同實驗室的師兄,前不久轉讓了自己參加清華大學“挑戰杯”的科技成果,轉讓技術金額是800萬人民幣。我驚歎了很久,這對於一個普通學生來講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筆錢呀。學校裡在外面公司打工的人很多,尤其是研究生,但就算做得再好,一個月掙個一兩萬了不起了。可這一筆就掙了800萬,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後來瞭解清楚,才明白,師兄簽署的是一個意向性合同,也就是公司和這位師兄簽署了這份合同,表明師兄的科技成果值這麼多錢,但是什麼時候兌現,沒有說定。藉著巨大的合同金額,公司正好可以藉機宣傳自己,得到了不少媒體的炒作,名氣大漲;而師兄也大大提高了在學校的地位和社會影響。這種兩全其美的合同,自然是一拍即合。
這位師兄,從很早就注意到了這項技術的商機。他發現國內已經有研製的能力,而且一旦研究出來,成本比國外就會低出很多。技術背後存在著巨大的商機。同時,他又從本系想方設法找來最強的學生幫他做實驗,讓研究的進度大大加快。而這也不是這位師兄第一次想到了別人沒有想到的科研課題了。之前的幾次雖然沒有出名,也都是用出乎意料的想法在各種會議上吸引著眾人的眼球。
而師兄評價自己榮譽的方式,也讓我感到差距。師兄把“挑戰杯”的獎盃比作一個形狀奇怪的菸灰缸,他覺得真正有價值的是不斷看到新的機會,把握好機會,而榮譽只是順其自然、隨之而來的附屬品。
這讓我感到,研究生自由的生活背後,已經潛伏著巨大的分水嶺。相同的時間、相同的機會擺在同學面前,有人選擇安逸,有人選擇奮鬥。個人的發展也隨之變得越來越不同,而發展的好壞也再和學習成績沒有了關係。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六章 海外求學(1)
某一年的統計結果,清華全校畢業生,共有14%的同學選擇了出國留學。如今能夠申請留學的國家和地區是越來越多,近的有臺灣、香港、韓國、日本、新加坡,遠的有北美、歐洲、澳大利亞?? 就差跑到太平洋上的某個小島上去了。而在清華北大同學心目中,真正向往的,還是美國。而去英國讀書,又變成了家裡有錢的代名詞。
申請一次美國
2006年,清華某系本科的年級前10名中有8個出國,前20名有14個出國,前30名有20個出國。好出國的專業,情況大多如此。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並不是熱門專業就好出國,比如法律、經濟等專業是很多國家不接受外來人員的職業,自然不好出國;相反一些基礎學科和傳統行業,比如機械、物理、數學等倒比較好出國。也就是說,國內的熱門只能代表畢業後找工作容易,不能代表出國熱門。
大多數最好的學生出國是多年來的普遍現象。清華1992年入學的某班,1997年畢業(當時還是本科五年制)。如今畢業10年,30個同學裡有20個人在美國定居。在我自己碩士畢業時,本科同班的30人中,有15人在國外讀書。難怪清華、北大常被稱作“出國預備班”。
清華“4+2”的本碩連讀政策,一度使本科畢業選擇出國的學生比例下降,猶豫本科出國還是在清華讀研的同學們,大部分選擇了穩妥的保研方式,先在清華拿到碩士文憑。而在碩士畢業後,真正希望接觸科技前沿、繼續深造的同學們,還是很多人選擇了出國,尤其是美國。
託福、GRE的考試折磨,激烈的競爭加上繁瑣的手續,仍然擋不住清華的莘莘學子。而和祖國的這一別,很多人就沒有選擇再回來。
願賭服輸的簽證
Offer和簽證如今已經成為了去美國最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