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實際需要,不像學校裡閉門造車、紙上談兵的研究。小沈認為如果相同的科研經費,同時給了企業研究院和高校,那麼企業的研究成果一定會比學校好不少,而且成果還能直接用於新產品的研發。這都是企業面向市場、高效和正規的運作結果。小沈還發現,越是前沿的學科,越是先進的技術就越大都存在於這些大公
公司為了生存,要比競爭對手領先,就要賣力的研究新技術,突破現有水平。而學校裡悠閒、安逸的環境,沒有動力使科研變成快節奏。同時,公司做專案的專業水平,讓小沈感覺清華實驗室的做事方式就像是個作坊,或許能造出“磚頭”,但造不出“房子”。
在研究院裡,也是要求員工每年發表論文的。但公司裡的核心技術,都是絕對的機密,只能用它們來做研發,員工不能用它們來寫Paper。這就變成了,員工只會把核心技術的邊緣寫出來。而學校是會把百分百的科研成果公之於眾的。
實習歸來,小沈把三個月裡學來的東西攢成論文,被一家頂級的國際會議收錄,而這是整個實驗室幾年才會有的一篇高水平論文。而在研究院裡,發表這個水平的論文其實是家常便飯。
學校和公司比起來,唯一的優勢就是寫Paper。因為企業員工的工作重點在於研發,寫文章的時間非常有限。學校裡擁有安靜的工作環境,這讓老師和學生有的是時間“咬文嚼字”、反覆推敲,寫出從內容到語法都天衣無縫的論文。假如,研究院的員工每年放兩個月假,踏踏實實讓他們寫論文,或許這會讓學校裡的老師感到真正的競爭,會讓老師感到安逸的生活沒那麼好過。
小沈對三個月的實習感慨最深的就是:沒想到在國內理工科學校裡鶴立雞群的清華,和大公司的研究院比起來,差距有這麼大。
批判師弟
小沈從研究院實習歸來,重新開始了學校的工作。但在企業開闊了眼界的他,已經對實驗室現狀有了新的看法,也開始對師弟們的論文進行露骨的批判。
小沈連續看了兩篇師弟的論文,搖著頭,分別回了信。
“劉安:
首先,你能找到美國××大學的兩篇經典文章進行學習,說明對這個研究領域已經有了準確的認識。不過,你對其中一篇文章,找到人家沒想到的兩個小地方進行論證,我個人覺得有些好笑。
給你兩個連結:××××××=1&q=%E6%96%AF%E5
×××&w= BC%C2%DB%CE
你投機取巧的想法已經有人這麼幹過了。
而且,我個人認為,你的做法就是在雞蛋裡挑骨頭。我覺得研究不能這麼搞,只是琢磨人家有沒有什麼沒想到的地方,然後對著可有可無的內容寫論文。不過平心而論,你的論文投國內的核心期刊一點問題沒有,但如果就是這個初衷,你還不如把我給你連結的文章翻譯成中文,這樣更省時間??”
“東寧,你好:
看了你的論文,知道了你清楚了這個方向最主要的三種演算法:TCqer、SmallWD、Borro,但是你也不能自己設計一個演算法,前三分之一是用TCser,中間計算用SmallWD,最後求和用Borro,這怎麼能算一種新方法呢?這不就是合併人家的嗎?
另外,起名字也要起個好聽點的。你合併了人家三個演算法,就用首字母TSB,要是外國人審稿還好,要是中國人,看到了字母‘SB’,影響也不太好吧?
呵呵,總之我的建議是,千萬別投國際會議,別讓國外的人看我們實驗室就是幹組裝工作的??”
雖然在研究院只待了三個月,但小沈接受了研究觀念的洗腦。企業希望每個人都做領跑者,敢作一個領域的“First One”。面對已有的方法和技術,就要敢於Challenge:“我就不信邪,我不能想出比這個更好的?”
小沈開始看不慣中國學生的研究方式。實驗室裡的很多人每天就是看別人的論文,然後東拼西湊寫自己的論文,寫作的思想秉承著中華民族傳統的“中庸”之道。先看懂別人的方法有幾種,然後把這些方法分別合併,每兩種方法合併就稱作一種新的方法,就可以寫一篇新論文。中國學生就是喜歡這種拼湊式的研究,研究出來的東西一定不會差,因為原本用到的方法都已經很好了;但也不會太好,因為把老的東西合在一塊“煮在一鍋裡”,自然起不了“化學變化”。不過中國人一直都覺得“中庸”的狀態挺好,不拔尖,別人也挑不出毛病來。
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