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崇禎十七年)3月,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直入北京。崇禎帝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殺,宣佈了明王朝的崩潰。

袁崇煥在抗擊後金戰爭中保護人民安全的功業是值得肯定的。他做官廉潔,當朝廷抄他的家時,發現他當了這麼大的官卻家無餘財。他與大多數只知貪財升官的人不同,他把全部心力投入復遼的事業。他在關外作的一首《邊中送別》詩,正是他心靈的寫照: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袁崇煥活著的時候受到人民的愛戴,正直的人都信任他為國的忠誠。他入獄後有一個叫錢家修的官員向崇禎帝上奏,表之願意代他受罪罰。一個叫程本直的平民到宮門遞了一件為袁崇煥辯白的“白冤疏”,說若殺袁崇煥,他願意同死。關外的百姓和將士,天天有人到孫承宗那裡痛哭訴冤,要求救護袁崇煥,寧願用他們自己的生命代替他受刑。袁崇煥的部下餘義士冒死偷出袁崇煥的頭顱,掩藏在自家後院。從此,餘家世代為袁崇煥守墓。這塊墓地位於北京廣渠門內,人稱廣東義園。南明永曆年間,朝廷為袁崇煥昭雪,冤情真相大白於天下,袁崇煥墓得以修繕,餘家義舉受到世修的欽敬。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春,北京市議遷城內墓地,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等四位愛國人士聯名上書毛澤東主席,指出人們雖推崇袁崇煥的歷史功績,“但或不知其祠,墓即在咫尺”,提出“茲當提供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之際”,希望將袁崇煥祠墓“特予保全,並加崇飾,以之觀感”。毛澤東主席立即批示北京市市長彭真,同意袁崇煥祠墓“應予儲存”。因此,袁崇煥祠墓不但未遷,北京市市政府還撥款修飾。

現餘家守墓的是餘義士十七代後人餘幼芝一家。餘家世代守墓,歷三百餘年,乃世間罕見。一位美國記者對餘幼芝說:“我們美國曆史才有二百多年,而你們餘家人為袁崇煥守墓已經三百七十年。這種精神真令人敬佩。”

是啊,這的確令人敬佩。是精忠報國的大義,是戰場凱旋的榮光,是千古奇冤的刺痛,還是食肉寢皮的寒心?總之,令人叩首,更令人扼腕。袁崇煥,恐怕是最令後人情感糾結的廣東人吧!他也是廣東人中最挺拔的一個身影!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廣州十三行:(1)

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

於是,中國產生了一個強硬派人物林則徐,廣東禁菸、虎門燒鴉片,威震中外!

於是,出現了洪秀全,一位廣東郊區的落第書生,利用教會而組織中國千萬大眾揭竿而起,幾乎把清王朝推倒!

於是,出現了孫中山,一位廣東香山縣的歸國華僑青年,組織了興中會,後又發展為同盟會,於是一口氣把清王朝推翻了!

在中國風雲變幻的半個多世紀中,廣東可說是一個重要的舞臺,而在全國大舞臺中出色表演的重量級人物林則徐、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廖仲愷等也是這個舞臺上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中國風雲變幻的半個多世紀中,廣東可說是一個重要的舞臺,而在全國大舞臺中出色表演的重量級人物林則徐、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廖仲愷等也是這個舞臺上十分重要的角色。

令中外人們眼睛為之一亮:康熙大帝與中國一百多年對外開放門戶……廣州十三行

歷史的車輪進入17世紀之初,太平洋上闖來了載著大炮和洋貨的巨輪,乘風破浪的大船帶著那些紅頭髮和藍眼睛的人種,他們用望遠鏡窺見了世界東方還有這麼一片*的、物產豐富的國土,這麼一塊可讓他們傾銷產品的市場……他們垂涎三尺了:OK,China,我們終於找到你了!

(一)

17世紀之初,大清皇帝心頭壓了一塊心病……佔據福建一帶的鄭成功這傢伙時不時舉兵犯進。直至1662年(順治十八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穿著明朝官服,豎起明朝旗幟的鄭成功兒子鄭經還以臺灣為反清復明的基地虎視眈眈地窺視著大陸上的大清王朝。

也就是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一年,康熙繼順治當了皇帝,他立志要把中國一統天下,不平定臺灣,誓不罷休。

康熙大帝,即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在中國史上赫赫有名,堪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稱。他8歲即位,14歲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