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部分

大才子。除金庸外,其他三者又被稱為香港三大名嘴。1987年,香港作家協會成立,倪匡當選第一任會長。可以說,“倪匡”這個名字在香港從一開始就超越了“科幻圈”(實際上香港科幻圈從未真正形成)的狹窄界限,成為大眾文化符號。

從九十年代後期開始,大陸出版的一些中國當代文學史或港臺文學史著作裡,均提及倪匡的創作成就。某些著作裡,倪匡甚至是兩岸三地被惟一提到的科幻作家。在香港《亞洲週刊》評定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百強評選”中,倪匡的早期作品《藍血人》列為第九十四名,是所有中文科幻作品中唯一入選者。不久前,北京的《新京報》進行二十世紀影響最大中文小說評定,倪匡的另一部作品《鑽石花》入選。

雖然倪匡的影響力非同小可,但認真評價倪匡在科幻創作方面的成就卻非常困難。經常有人在爭論:倪匡作品是不是科幻?其實這是個“偽問題”。倪匡創作量巨大,包括科幻、武俠、言情、電影劇本、報刊專欄文章等等,出書種類達到數百,總字數超過千萬。因此,只有具體去問倪匡的某一本作品是不是科幻,才有實際意義。

不過,雖然倪匡涉獵頗廣,但他懶以建立影響的,主要還是其科幻創作。除最著名的《衛斯理系列》外,他還創作了《木蘭花系列》、《亞洲之鷹系列》、《原振俠系列》等等,不過水平等而下之。所以,《衛斯理系列》一直是倪匡作品的代理。甚至“衛斯理”經常被誤認為是他的筆名。因此,稱他為科幻作家亦無不可。

由於一節裡介紹的背景原因,倪匡生產了大量作品。少量精品淹沒在許多粗製濫造的劣作中。主流文學評論家往往沒有精力從近千萬字的倪匡作品中進行撿選。另外,倪匡本人並不以科幻創作為目標,同樣以“衛斯理”為主人公,該系列作品裡既有純粹的科幻小說,也有純粹的魔幻小說,更有完全沒有超現實情節的冒險小說。這種現象在科幻史上其實並不少見。遠如凡爾納的“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中的漫遊”,近如美國電視劇《X檔案》,都在同一系列裡涵概科幻與非科幻作品,給研究者的文體鑑別工作帶來難度。

另外,僅以水平而言,倪匡科幻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均創作於六七十年代。由於是七十年代的一些佳作,堪稱個人創作的頂峰。晚近作品則題材重複、水平下降。目前,倪匡基本停止創作,在舊金山家中安度晚年。

由於作品數量十分巨大,佳作與濫作並存,所以,倪匡小說往往得到兩個極端的評價。有人認為他的作品是經典的華文科幻小說,有人說他的作品只是一些神怪武打小說,甚至是垃圾。形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是對倪匡作品瞭解不夠全面所致。從文學角度看,象《藍血人》、《鑽石花》這樣被選中的作品都很平庸,遠不能代表倪匡科幻小說的最高水準。筆者曾經看到大陸的一部純文學理論著作,花了很多時間分析他的《聚寶盆》。而那是一部純粹的遊戲之作。這些都只能表明,主流文學界出身的評委們和理論家對科幻雖然熱心,但並不熟悉。

倪匡的科幻精品包括《大廈》、《迷藏》、《古聲》、《眼睛》等等。他的早期作品嚴格遵循科幻創作規律,許多作品都引入當時西方科幻的主流題材,如《規律》中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筆友》中的人工智慧、《合成》中的腦移植,等等。1976年創作的《頭髮》堪稱倪匡科幻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頂峰之作。同時,衛斯理科幻也是中文特色科幻的典型代表。在倪匡筆下,衛斯理這個人物從性格、價值觀、思維方式到生活習慣,都是典型的“中國人”。在《極刑》中,作者將司馬遷、岳飛、袁崇煥等歷史人物的受刑過程從瞬間變成永恆,可以從中看出倪匡精神世界裡堅決地保持著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如此鮮明的華人形象,在兩岸三地的中文科幻小說裡並不多見。

與六、七十年代同期開始創作的大陸、臺灣科幻小說不同,倪匡當時的科幻小說在今天一代新讀者中的影響仍然不亞於以前任何一個時期,這充分說明了它們在藝術上的吸引力。

與倪匡在市場、媒體、主流文學界所受到的重視呈鮮明對比。以筆者所聞,大陸科幻界對倪匡科幻小說的評論不僅很低,甚至多有冷嘲熱諷。一些朋友可能是不瞭解繁文圖書市場的運作機制,或者不瞭解倪匡本人的創作背景。有的作家僅以文人式的思維去判斷,不理解倪匡為什麼靜下心來,創作一兩部能夠流傳百世的作品。

再有一些朋友,是對倪匡的作品接觸極少。除重慶的舒明武曾經大量閱讀倪匡小說外,大陸主力作者幾乎均非倪匡小說的讀者,僅僅是聽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