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工業時代的美在現實也是存在的。前幾年,瀋陽市中心區一家大型工廠外遷,某政協委員就提交了提案,希望保留工廠的巨型煙囪作為紀念品。他的理由是,煙囪在今天是落伍的,而在那時,則是工業化的象徵,是振奮人心的建築。天津站外面,樹立著城市雕像——世紀鐘,那是一個由齒輪組成的黑色金屬像,象徵著天津作為一個老工業城市的輝煌。那種黑乎乎的機械美,生活在電子時代的年輕人很難體驗了。當然,世界各國都有收集老爺車、留聲機的愛好者。這些技術產品比手工業時代的古玩年輕得多。但它們能夠成為收藏品,肯定是有某種美的成份包含在其中。
其實,不僅是科幻片,在美國其它型別電影裡,將技術產品作為“陳設道具”和“隨身道具”也是很普遍的。飛機、輪船、工廠、現代建築,直至工業時代的象徵“泰坦尼克號”,只有在美國電影裡才有最靠近中心地位的展示。在《不可能的任務》中,英法海底隧道成為打鬥戲的背景,在《偷天陷井》中,馬來西亞石油公司大廈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些都是技術產物在電影中被運用的例子。
技術產品出現在影片裡,絕不僅僅表現道具的價值,導演也絕不僅僅懂得它們的操作原理就可以。將這些工業裝置和技術產品表現在畫面裡,如何取景、構圖、怎麼拍出它們的美與醜,這是美國電影人經常要作的幕後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然要挖掘蘊含在科學技術中的美。這就給科幻美學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泰坦尼克”號在現實中是一條蒸汽驅動的郵船,在電影裡則是一個展示技術美的工具,是人類那個時代受挫的技術雄心的象徵。它在影片中僅僅是個鋼鐵道具嗎?
別國電影不說,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壩,世界上第一條商業磁懸浮線路,許多現代化建築,以及許許多多世界領先的科技應用。有沒有中國電影人把它們拍入自己的作品呢?他們能否從它們身上看出美?
第五卷:科幻影視概述 第九章:科幻影視的編劇藝術(1)
九章前言
第一節:科幻小說的改編
第二節:原創科幻影視
九章前言回第九章
在羅恩哈伯德的暢銷科幻《地球殺場》中,人類文明被外星人摧毀。一千年後,一個外星人礦主想把退化為原始人的殘存地球人訓練成合格礦工。他用資訊注入法,透過電腦給後者的大腦注入科學知識。小說原創中,作者直接描寫了人腦和電腦的並聯。而在電影裡,改為電腦向人的眼睛注入大量全息光線符號。
這個例子便體現了影視和小說的本質不同:影視作品必須儘可能用畫面來表現不可見的過程。所以,儘管同屬科幻,在視覺元素這個根本問題上,小說與電影還有著完全不同的考慮。而這正是科幻電影編劇要注意的問題。
在科幻小說的改編,我們討論一下如何改編現有的科幻佳作。中國科幻幾十年裡積累了大量原創素材。選擇哪些、怎麼改編,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原創科幻影視裡,我們分析一下影視界原創科幻劇本的成功例子。
第一節:科幻小說的改編回第九章
人們常常指責,從科幻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比原著顯得傻氣,弱智。其實,這多少委曲了科幻電影。許多構思巧妙的科幻小說因為缺乏視覺元素,很難被改編成電影的。
這裡面有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菲利普迪克科幻小說的改編。從《銀翼殺手》開始,迪克的小說先後有《第二型別》、《全面回憶》、《少數派報告》、《記憶裂痕》被搬上銀幕。除《第二型別》已經被人遺忘外,其它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銀翼殺手》更被評為有史以來的最佳科幻片。
但是,讀過迪克原著的朋友會發現,那些小說陰暗、晦澀,情節不豐富。視覺元素也不多。編劇在改編時,新增了許多東西。比如《全面回憶》便經歷了“全面改編”。原著只是一個“無厘頭”式的小短篇。成為科幻巨片後,幾乎面目全非。而這些新增並非畫蛇添足,它完全滲入了動作影片的元素。與《全面回憶》類似,《少數派報告》也從一個短篇開始,新增了許多情節,發展成一個情節豐富的驚險動作片。
然而,經常瞭如此改頭換面後,迪克小說的主題和氣氛:嚴重地懷疑一切和自我懷疑,卻仍然被保留下來。這不能不說是編劇的功夫高深。
米切爾克萊頓小說的改編則又是一個例子。與菲利普迪克不同,克萊頓是好萊塢圈內人。既寫小說也作製片人,作編導。所以,他可以不勞編劇大駕,直接改編自己的劇本。成熟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