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部分

科幻文學,迄今為止沒有什麼發表評論的陣地。作者們的創作經驗只好私下裡交換。對於無法接觸到作者的讀者來說,理解式閱讀也是很難進行的。

第四卷:科幻的藝術規律 九章:科幻小說的鑑賞(3)

第三節:作品的流行與欣賞

說句無奈的話,這年頭多好的東西埋沒了也就埋沒了。《思潮與文體》43頁,雷達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在文學評論界,有“文學現象”和“文化現象”的區別。一部作品在文學上很有價值,是文學現象。一部作品很流行,則是個文化現象。評論家固然也研究流行作品,但多半是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去研究。好作品和流行作品之間並不是劃等號的。

但是,一部作品在社會上是否流行,極大程度地影響著鑑賞心理。筆者有一次主持科幻講座,某位大學生讀者問我,您知道現在什麼科幻小說流行嗎?當時我就很奇怪,他不是問我認為得什麼作品優秀,而是問我流行與否。這後面的心理動機是什麼呢?這就是典型的從眾心理。一種怕“掉隊”,怕被別人說成是“老土”。這麼有名的小說你竟然沒讀過?這麼有名的歌星你竟然不知道,對於許多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來說,這似乎是個嚴重的問題。他會感覺到自己被從同齡人的圈子裡隔絕開來。

青年們特別強調個性,其原因正是因為他們的個性並不成熟。就象餓肚子的人才強調糧食一樣。妨礙青年人個性成熟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容易受流行趨勢的影響。這種心理特點是否有幾千年之久不得而知,至少近現代史上是如此的。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也是個普遍規律。對於藝術作品而言,無論創作還是欣賞,保持個性是第一位重要的原則。而追逐作品的流行性,正是消蝕個性的行為。因為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畢竟有限,讓流行的東西充滿你的時間,意味著你和大部分人最終沒什麼區別。他們看什麼、用什麼、玩什麼,你也看什麼、用什麼、玩什麼,最終,你怎麼能擁有你自己的個性呢?只關注於流行作品的惟一好處,就是讓你在和他人交流時,共同語言多一些。但這是以你的平庸為代價的。

從文學作品的表面上的傳播史,可以把流行型別劃分為以下四類。頭一類作品可以稱為“長壽型作品”,它們一問世就轟動,就很流行,到今天仍然流行。比如凡爾納、威爾斯或者倪匡的科幻小說,都是這類作品的代表。用出版界的術語來說,它們已經成為“常銷書”——細水長流,每年總能賣出一部分。用文學本身的術語來講,它們可以稱為經典類作品,代表著一個文學門類的特色。因為不可能每一代讀者都缺乏欣賞眼光,讓濫作魚目混珠至今。

第二類作品可以稱為“流逝型作品”。它們發表時就默默無聞,今天更不為人所知。如果有專業工作者的發掘和非商業的傳播,它們或可免於被人遺忘。如清末的文言文科幻小說,就其藝術價值來講並不低。但它們生不逢時,當時無法流行開來。現在更沒有消費價值,只能供研究者閱讀。更有許多作品則是徹底流逝,以至於我們已經無法看到它們了。

對於現代出版業和文學界來說,“流逝型作品”其實佔絕大多數,可以說是文學金字塔的塔基,甚至塔身。我們之所以很少感覺到它們存在,正是因為它們出生不久就消失的原故。它們已經被回收到造紙廠化漿了。絕大部分作品流逝的原因,主要還是作品本身不過硬。但也有極少數作品,屬於被埋沒的黃金珠玉,盼望著後人中有慧眼相識。

第三類作品可以稱為“轟動型作品”。發表時轟動一時,如今則只能從文學藝術史裡找到。筆者在撰寫科幻文學史時,就深深感慨於此類作品的命運。有些甚至晚於九十年代才出現的作品,曾經轟動一時,現在卻已經無人提及。

對於歷史上曾經轟動的作品,我們或有隔岸觀火的感覺,但對於剛剛冒出來的流行作品,我們並不知道它們將來會成為“長壽型作品”,還是“轟動型作品”。在這個時候,不為“流行”所動,堅持自己的審美標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哈里波特》與《指環王》都流行。後者在西方文學世界是長壽型作品,而前者的命運如何,仍然要靠時間的評判。

第四類作品,可謂“掘起類作品”。出版時默默無聞,幾乎過了一個、兩個時代,它們卻流行開了。比如錢鍾書的《圍城》,初版時無人理會,四十年後才大放光采。錢老畢竟活著看到了它的價值被人發現。更有許多作品,甚至作者生前都沒有看到它們得遇知音。比如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生前窮困落迫,死後享盡哀榮。令人感嘆萬分。

文學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