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6部分

除了直接預言或宣示主題外,某些自設邏輯還負有使情節更精彩的作用。它往往給時空加上了許多限制,使角色必須在這些限制中完成任務。比如田中芳樹在《銀河英雄傳說》裡,人為設定了類似“三國”的銀河政治圖景。從銀河帝國到自由行星聯盟之間,由於存在著大量危險宇空,只有“伊謝爾倫通道”和“費沙通道”可以經過。這和天文學對銀河系實際情況的描述完全相悖,但卻是作者敘述故事所必須的。

再比如,劉慈欣在科幻小說《超新星紀元》裡,虛構了一個完全由孩子組成的世界。要形成這樣的世界,必須“殺掉”所有的大人。於是,作者虛構了一次超新星大爆發,由爆發形成的輻射殺死了所有十三歲以上的人。但又不是讓他們突然死亡,而是令他們慢慢死去,好有一段緩衝時間,將成人社會保留下來的知識經驗傳遞下來。為什麼死亡年齡確定在十三歲?而不是二十歲或者十歲?為什麼成人們在臨死前十個月左右的時間裡,沒有集中力量研究出醫療手段解決這個問題?而是去培養下一代?當然,小說本身就討論過這些問題。但是對不起,這是作者的自設邏輯,它就是要這樣設定,才能把故事導向作者預定的方向。

有意思的是,自設情節在科幻小說中的作用往往不是從成功的地方看到的。因為成功的自設邏輯天衣無縫,以假亂真。而當作者把握不住情節,無法再寫下去時,就會在改編自設邏輯上下手。比如,在《兩個世界的戰爭》中,威爾斯將火星人和地球人之間的技術差距描寫得過大,不知道怎麼收場,只好給出一個新的自設邏輯:火星人經受不起地球上的病菌,統統斃命!

在一篇科幻小說中確立自設邏輯的關鍵,在於“知識跳躍”。就是從現有的,真實的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裡,如何演化推匯出自己假想的邏輯。知識跳躍是自設邏輯形成的過程,自設邏輯是知識跳躍的結果。

知識跳躍是一篇科幻作品“由實入虛”的門戶,也是創作或研究一篇作品的入手處。如果我們仔細閱讀經典的科幻作品,就會發現,無論作者如何仔細、全面地構造作品的知識背景,在“知識跳躍”處必定是含糊帶過的。因為在現實中,科學技術就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又怎麼能真正地解決它們?或者,有些問題,比如時間旅行,根本就不是科學的物件。作者更要模糊帶赤。

至於讀者,在欣賞科幻作品時,在這個地方應該會心一笑,知道作者就要開始“編”了。切不可對知識跳躍處的可能性深究到底。

判斷某篇科幻小說中自設邏輯的水平,可以用“自洽性”為標準。“自洽性”是一個科學哲學的術語,換成通俗說法就是作者能否自圓其說。自圓其說的基礎,是所有人都遵循的形式邏輯。比如,同一律、排中律等等。

第四卷:科幻的藝術規律 第三章:科幻中的敘事邏輯(3)

第三節:公設邏輯

某些自設邏輯非常巧妙,贏得其他科幻作家的欣賞。他們往往共同發展它,完善它,於是就形成了一些“公設邏輯“。公設邏輯仍然是“設”的,就是說它們不是真實的,而是作者們假定的。但確定這些邏輯的不是單個作者,而是一群作者。

在《超新星紀元》出版後不久,王晉康的《海豚人》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的序章竟然完全引用超新星紀元的序章。看得出,王晉康很喜歡“超新星”這個自設邏輯。但是,《超新星紀元》中有兩個漏洞:超新星輻射僅僅幾個小時,地球背面的人類應該能夠躲過。另外,當時恰好在深井、深海下工作的人也可以躲過輻射。王晉康正是從這兩處漏洞入手,寫了一篇全新的故事。兩位作者的兩部作品使用同一個自設邏輯,它就成了一個公設邏輯。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就是典型的公設邏輯。筆者看到的以這個“三定律”為基礎的科幻小說數不勝數,中外皆有。可以說,各國科幻作者和科幻愛好者已經將它視為一個科幻圈裡不言自明的常識了。

另外一個公設邏輯的典型,就是“時間旅行”。它最初出現在威爾斯的小說裡,是一個自設邏輯。威爾斯設想的是隻能在時間中旅行,不能在空間中旅行的時間機器。後來的科幻作家們設計了“時——空”兩用旅行器,比如科幻電影《回到未來》中的時間旅行車。臺灣科幻作家方以庸發現了威爾斯設計的問題——地球、太陽系和銀河系每時每秒都在執行,時間變動必然有空間變動。於是他在《鶼翼》中設計了新的時間旅行器,令時間旅行家可以留在出發點。到了最近克萊頓的《重返中世紀》裡,時間旅行已經發展成為複雜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