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部分

了科幻小說在這方面的傾向:科幻小說中的聯合國比現實中的聯合國要強勢和管用得多。

當異常或者危機發生時,聯合國往往首當其衝,成為解決問題的主角。比如外星人來到、或者世界性災難發生。在岡恩的《未來人》中,一個未來人乘坐時間機器來到當代,就停在聯合國總部外面。五大常任理事國代表加上秘書長和未來人代表今天的人類整體,和未來人進行了長篇對話。

在一些科幻小說裡,還根據不同需要,給聯合國增加了許多職能。比如在《類人》中,對類人工廠的管理,就由聯合國出面協調。小說中的一個重要情節,就是聯合國的卸任秘書長到“類人”二號參觀,被反隔離人士利用,最終打破對“類人”的指紋防線。

第五節:民族主義

小說《日本沉沒》反映了日本民族獨有的憂慮,也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情緒。小說裡有這樣一個情節:地質學家確定了日本必然沉沒的命運後,操縱日本政壇的“渡老人”召集一名僧人、一名心理學家和一名社會學家,擬定對策。三個人除了“正策”外,不約而同地擬定了“別策”:政府什麼也不要作,讓一億日本人隨島沉入大海。當然,這個毫無人性的別策並未被採納,但它卻令我們想到二戰末期日本軍國主義政府“一億玉碎”的口號。

故事結尾,田所博士在一片火山灰中向首相表明心跡,要留在殘土上一起沉沒。他說道,日本民族是日本列島的孩子,以前這個孩子在外面打架打輸了,可以回到母親懷裡撫平傷口。現在這個母親沒有了,日本人要同外國人生活在一起,民族特色要消失掉,他不能接受這個現實。所謂“打架打輸了”是指什麼,想來中國讀者都能明白。

作為一部科幻小說,《日本沉沒》的命運代表著科幻小說里民族主義作品的普遍命運:它在一億人口的日本發行數百萬冊,但在國外反響平平。外國讀者不可能用日本人的眼光來接受這部作品的思想內涵,充其量只能瞭解一下構思方面的皮毛。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五編:科學與社會(3…1)

第三章:軍事科幻

E三章簡介

第一節:軍事技術

第二節:戰略與戰術

第三節:為什麼而戰?

E三章簡介

戰爭雖然與鮮血和生命的損失緊密相聯,但它也是人類社會無法分割的組成部分。科幻作家要去設想人間的方方面面,就不能迴避這個領域。並且,由於戰爭關乎重大,適合文學傳統中的“大敘事”傾向,容易體現“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其本身又有撲朔迷離,波雲詭異的性質,所以,許多科幻作家根本就自發地喜愛描寫戰爭。本篇集中介紹科幻作家們關於戰爭的構想。

小說要描寫衝突。人世間還有什麼衝突比戰爭更慘烈,更恐怖?所以,軍事科幻小說從來就是科幻中的題材大類。

既然是科幻作品,那麼軍事技術的進步,自然要放在第一步來考查,這也是科幻作家們在這個領域裡貢獻最多的。對於戰略與戰術的進步,科幻作家們涉及較少。不過,最為重要的是為什麼而戰?。在這一節裡,我們可以看到科幻文藝從好戰到反戰的演變過程。

第一節:軍事技術

科幻作家們對戰爭的預言,其成就主要表現在對戰爭技術的預言上。早在十九世紀,先覺者們就聞到了二十世紀“鋼鐵戰爭”、“機械化戰爭”的硝煙味兒。凡爾納在《機器房子》裡便提出了坦克的構想。不過,他所設計的坦克更象是電影《帝國反擊戰》中的“駝形坦克”。

在《征服者羅比爾》裡,凡爾納預言了空中轟炸和空戰。工程師羅比爾駕駛自己發明的飛行器“信天翁號”周遊世界。來到非洲達荷美王國上空時,正值該國新王登基。按舊禮,他要殺死三千名俘虜給老王陪葬。羅比爾富有俠風義骨,派部下從飛機上掃射、炮轟,用甘油炸藥轟炸,驅散了達荷美軍隊。

後來,當“氣球主義者”普呂當等人堅持試航他們的飛艇“前進號”時,羅比爾又駕駛“信天翁”號前來挑戰。凡爾納飽含狂熱地描寫道:“正在醞釀著一場空戰,連海戰中的得救希望都沒有的空戰……這是第一次類似的戰鬥,但大概不會是最後一次,因為,進步是這個世界上的一條規律。”《征服者羅比爾》226頁,中國青年出版1985年版。

在《海底兩萬裡》中,凡爾納“創造”的巨型潛艇“鸚鵡螺號”雖然是一隻民用船隻,不過也被尼摩船長用來進行“個人戰爭”,撞沉了一艘不明國籍的軍艦。值得一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