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部分

當然,那也是時代的反映,我們很難希望當時的科幻作家突破這一時代侷限。

不過,在和平發展為基調的今天,仍然有這類“好戰科幻”出現。一九九五年出版的《末日之門》,是當代中國罕見的好戰派科幻小說。作者喬良曾以《超限戰》聞名,是軍事方面的專家。《末日之門》不同於其它軍事題材科幻小說之處,在於它的軍事細節十分周密,技巧純熟。與之相反的是,瀰漫全書的戰爭狂熱與當今時代發展趨勢恰成鮮明對比。

威爾斯《獲得自由的世界》或許是第一部以反戰為主題的科幻小說,堪稱超越了時代侷限的佳作。在小說裡,威爾斯竟然描寫了未來的核武器核查機制。甚至描寫了一個地區性小國的獨裁者為了要隱藏核彈和這個核查機制周旋,最終失敗的過程。這不能不令今天的讀者們驚歎。

人類在自身歷史的大部分時期裡,對戰爭都是歌頌的。當然,歌頌的只能是己方的英雄好漢。遠在十九世紀,凡爾納就在《大炮俱樂部》裡,就抒發了早期的反戰思想。小說一開始,就用虛擬的史料,模仿英雄主義精神,描述火炮威力的不斷提高。實際上完全是對戰爭技術發展的反諷。作為故事的主要背景,那個虛構的“大炮俱樂部”的成員都是發美國南北戰爭財的。戰爭結束後,他們百無聊賴,經常聚在一起咀咒和平。

不過,直到二十世紀,反戰才逐漸成為文明社會的主流。人們逐漸認識到,即不論戰爭目的何在,任何戰爭都是野蠻手段。於是,在科幻小說裡慢慢出現了反戰的軍事題材小說。

當蘑菇雲真的升起來後,科幻作家們便轉而探討核武器的危害,渲染它那能毀滅一切的“終極武器“性質。英國人於六十年代率先在電視劇《核冬天》裡提到了核武器具備的毀滅人類的能力:全球核戰導致的煙雲將在大氣層裡保留半年之久,農作物將大量死亡。殘存的人類也會受到強烈輻射而不能倖免。結論是……原子戰爭不會有贏家。

當科幻作家的原子恐怖被搬上銀幕後,這種恐怖便以更真實的細節呈現在世人面前。並且,從那時起,原子武器就不再是政客和軍事家們獨立駕馭的武器,社會各界都在監督它的產生和使用。原子武器一旦使用後,給人類帶來的末日景色,成為科幻作家們經常描寫的故事。大毀滅之後的一片蠻荒成了那個時代許多科幻作品中的景觀。《奇愛博士》、《中國綜合症》,以及八十年代中期的名片《翌日》等,都直接描寫了核戰爭爆發的細節,渲染了兩敗俱傷,人類遭秧的恐怖場面。更有許多科幻小說迴避描寫核戰爆發的時刻,直接去描寫人類文明被核武器毀滅後的蠻荒景象。

美國科幻作家斯平拉德發表於1969年的《大閃光》,是這類作品裡的出色代表。在那個時代,核武器早已成為現實,作者轉而描寫政客們如何利用民意將其投入戰場。因為核武器逐漸成為威攝力量,在現實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倒越來顯得越不現實。

在《大閃光》裡,由於越戰戰場的挫折,美國總統決定不顧國際輿論,對越共出沒的地區使用戰術核武器。但他卻要顧慮美國國內的輿論,準備等待民意調查中對使用核武器的支援率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五,再下令轟炸。為達到這個數字,美國軍方相中了一個搖滾樂隊,這個樂隊酷愛使用核武器爆炸的影像製作MTV,於是成為變相的宣傳品。

美國軍方秘密資助,並影響這個樂隊的演出,使其成為美國最轟動的搖滾樂隊,並且讓美國公眾瘋狂地陶醉於蘑菇雲的畫面裡,等於變相洗腦。小說最後,美國海軍軍員一邊看著搖滾樂隊的表演,一邊和著節拍啟動了核武器的發射裝置。

事實上,美國軍方當年確實有核襲擊的計劃,只是從未敢付諸實施。筆者不知斯平拉德是否仍然健在。如果他仍健在,能夠看到布什政府正在影響民意,以便為使用戰術核武器掃清道路,不知會何等感慨。

時代又發展了,核恐怖正在成為過去。如今,核武器已經被人們看作大而無當的笑柄,除了擔心恐怖分子會盜用外,人們對它再沒有另外的憂慮。然而,又有一個問題出來了:假使我們消除了核武器,那麼如何安置它們?即使拆掉核彈頭,核原料仍然會危害山川大地。

在科幻影片《超人》第四集中,超人將世界上所有的核彈頭綁在鋼網裡,在全世界的喝彩中擲向太陽。這樣描寫固然很有幾分英雄豪氣,畢竟與現實太遠。在小說《拉格朗日墓場》中,中國科幻作家王晉康為核武器尋找了一個有趣的歸宿……拉格朗日點。如何將剩餘的美國核彈秘密運往這個點,成為情節的主線。

第一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