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部分

科幻文學史 第八章:低潮與亮點(2)

第二節:低潮中的亮點

美國好萊塢傳記作家約翰巴克斯特提到電影《回到未來》時曾這樣挖苦道:“對於科幻小說作家來講,閉門造車式地將這種似是而非的時空旅行內容編入犯罪小說中,是他們目前的主要創作方式。半個世紀以來,他們都在為一些令人費解的問題爭論不休,像‘一個時空旅行者能夠遇見他自己嗎?‘或者‘‘如果你回到過去,在你父親小的時候你就把他殺了,那麼還會有你嗎‘……”《斯皮爾伯格》376頁,海南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雖然這段文字僅涉及一個主要的科幻題材,但巴克斯特作為“外人”作出的這個評價應該說是切中要害的。

受其影響,一些主流文學作家紛紛嘗試寫作科幻文學。代表人物包括沃爾夫、馬爾茲伯格、多索依斯、埃芬格等。這股潮流背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幻小說的出版已經由比主流文學更困難,變得比主流文學更容易。在某些年份,單本科幻小說的稿酬曾經創造過美國出版業的紀錄。

另有一批通俗文學作家也習慣於採用科幻題材。恐怖小說大王斯蒂芬金的一些作品,如《死亡區域》等就是科幻小說。這部作品中大量描寫了六十年代邪教在美國流行的社會現實,許多情節對於經歷過偽氣功和XX功之禍的中國讀者來說都是似曾相識的,很有參考意義。同樣喜歡採用科幻題材的通俗文學作家還有華萊士等人。這顯示了一些科幻題材在美國已經有了廣泛的受眾面。

但是,科幻文學在美國正統的學術界和文化界影響力仍然不夠。1980年,美國文學的最高獎——美國全國圖書獎授予弗雷德裡克波樂的科幻小說《傑姆》。但在文學評論界和學術界的壓力下,次年便將科幻小說排除在評獎範圍之外。不過,在商業文化發達的美國,科幻作家們倒是能夠承受這種失落感,他們團結一致,從其它渠道擴大著科幻小說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受影視傳媒等力量的衝擊,包括美國在內,全世界的主流文學影響力都在下降,不能贏得主流文學的青睞,變得多少不那麼重要了。

進入八十年代以後,科幻文學進一步分化,出現了軍事科幻、女性科幻、傳奇冒險科幻等單獨的種類。這是由於創作數量增加後,作者和讀者都有了分化的結果。這種分化也是科幻文學走向更專更精的標誌。

就更廣泛的科幻藝術領域來看,八十年代以後最重要的發展就是科幻影視的飛速進步。這種更為通俗的媒介代替了小說單行本,成為向全世界普及科幻的主體。在科幻影視壓倒性的影響下,科幻小說的出版倒不那麼引人注目了。許多科幻作品是在被搬上銀幕後才為人所知的。這一點與其它文學品種的境遇並無不同。

正是由於全世界主流文學都呈現退潮的趨勢。科幻文學從這個領域獲得的藝術滋養日漸枯竭。象新浪潮運動那樣的文學新嘗試不復再現。

1991年,美國科幻小說圖書的出版數量達到歷史高峰,而後就逐年下降了。當然,這與多媒體的發展導致整個出版業的不景氣有關係,但也是科幻創作活力缺乏的重要體現。新題材很少湧現,舊故事不斷翻版,從一些“雙獎”獲獎作品來看,美國科幻小說變得越來越晦澀,離現實生活越來越遠,正重新逃回純科幻迷的小圈子裡。

八十年代以後,克拉克、阿西莫夫等老作家突然迴歸,為他們那些先前的名著出版後傳,甚至後傳的後傳。但據知情者介紹,其中如《2010年太空漫遊》、《拉瑪的迴歸》等都是捉刀代筆之作。新作家則走上游戲式的寫作路子,作品隨意性大,文字晦澀難懂。而想象空間和社會責任感遠不及先代作家。可以說,英語科幻悠久的傳統成了目前英語國家科幻創作的桎梏。

自古及今的文學,已經衍化出多種相對穩定的母題、原形和模式,不管後人怎樣掙扎,也難逃其籠蓋,也許,人類生活就是這此模式組成的,也許,人類的智慧還不足以推翻這些模式,總而言之,這些模式未必是不可取的。《思潮與文體》437頁、雷達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進入八十年代後,技巧上的精雕細刻取代了新異題材的大面積湧現,成了科幻文學的主要趨勢。

畢竟積累深厚,在創作水平和創新能力全面衰落的同時,美國科幻當然也會出現了一些亮點。在八、九十年代的英語科幻天地裡,米切爾克萊頓一柱擎天,成為主導式作家。1970年,克萊頓就發表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安德洛默達品系》(中譯本名為《死城》)。《死城》描寫了一顆墜落的人造衛星帶回來自宇宙的微生物,造成一個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