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部分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學史 第八章:低潮與亮點(1)

八章前言

第一節:平靜中的演變

第二節:低潮中的亮點

八章前言

六十年代後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科幻小說在美國到達了頂峰。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那代作家釋放了他們最後的能量。從那時起,美國科幻便處在慢慢衰退的過程中。而由於美國科幻在世界科幻群峰中的主峰位置,它的低迷漸接導致了世界科幻文學的下滑。

當然,不少讀者可能不認同這一觀點。他們大多是感受到了科幻電影的強大沖擊力。確實,七八十年代後,科幻電影取代科幻小說,成為科幻藝術輻射其影響力的核心。但從藝術價值上講,今天的科幻電影,無論是內容還是思想性,只不過是在表現十幾年前、幾十年前的科幻小說。當我們在2004年欣賞科幻片《我、機器人》時,一定要注意,它的原創誕生了差不多半個世紀!

畢竟,敘事藝術裡最重要的創新來自於小說而不是影視。想在大投資、高風險的電影產業中尋找原創價值,幾乎是不可能的。當傳統科幻小說的魅力釋盡後,如果沒有新的積累,科幻藝術的整體前景是值得憂慮的。

與科幻影視風起雲湧相比,這個時期的科幻文學只是在平靜中慢慢演變。當然,也有低潮中的亮點不時閃過。

第一節:平靜中的演變

從八十年代開始,世界科幻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橫向普及多於縱向深化。一方面科幻文學,乃至科幻文藝整體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從一個國家擴散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個藝術領域擴散到另一個藝術領域。另一方面,創作上新的亮點不多,作品風格日漸沉舊,吃老本的現象多了起來。已經積累了近兩百年的科幻文學舊傳統正在顯示出其作為包袱,而不是動力的負面特徵。

出於慣性,儘管創新漸少,科幻文學仍然在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科幻文學的大本營美國,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科幻文學至少在閱讀方面已經進入了“主流”。到了八十年代,每四本文學類出版物中就會有一本科幻文學出版物。科幻文學已經成為一種普通的文學品種,而不是象最初那樣,僅屬於一小批與眾不同的怪異的科幻愛好者。

二戰以後,從一九三九年便開始舉行的世界科幻大會得以風雨無阻地每年一屆,不斷地辦下來,並且越來越具有真正的世界性。這個會議並不是什麼官方機構組織的會議,其實是一個已經形成傳統的全世界科幻愛好者的“嘉年華會”。與會者除了專業科幻工作者外,還有大批主辦國的科幻愛好者,最多的一次有兩萬人參加,最少也有數千人參加。

大部分時間裡,這個會議在美國召開。其它主辦地還有英國、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亞,幾乎全部是英語國家。這種情況一方面反映了英語國家科幻創作實力遠遠領先於使用其它語言的國家,其在國內的影響也大於其它國家。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科幻文藝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場“人民運動”的特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文化部門出面支援過科幻文藝,於是,世界各國的科幻藝術家和愛好者們只能自發聚會。而英語國家有較長的科幻傳統,擁有一大批成年科幻迷,他們才有財力組織跨國的科幻聚會。其它國家科幻愛好者的主體還是青少年,他們可能連組織本國的全國性科幻聚會都有困難。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幾屆世界科幻大會每次仍然保持有數千人參加的規模,這個數字對於日漸蕭條的主流文學界來說已經有些望塵莫及了。

1953年的世界科幻大會上,世界性的科幻大獎——雨果獎開始頒佈。該獎以世界上第一本專業科幻雜誌的創辦人雨果根斯巴克的名字命名。本獎無獎金,是純粹的榮譽獎。本獎從一九五三年開始頒發以來,獎項內容多次更換。目前包括最佳科幻小說作品獎,最佳科幻影視作品獎,最佳科幻雜誌獎(後改為最佳科幻編輯獎),最佳科幻美術獎,最佳非小說作品獎等。

表面上看,雨果獎的評定方法是非常開放和公平的:只要報名參加每年一度的世界科幻大會(可以用通訊方式參加),交納會費(最近幾屆為三十至四十美金不等),你的作品就可以參選,同時你也獲得了評選權。但在這個表面合理的現象下,存在著十分不公平的本質:由於每次科幻大會的參加者中,來自英語國家(含美、英、加、澳、新等國)的人佔絕大多數,所以其它國家的科幻作品毫無獲獎希望。歐洲和亞洲許多科幻大師一直被排除在雨果獎之外,這種評獎方式是直接因素。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