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部分

的界限,所以科幻作家們在創作時,更重視主流文學界的反應,想在他們那裡博得彩頭。不過,這種現象的形成與其說是證明英國科幻小說的藝術水平高,不如說是因為英國科幻小說的個性不鮮明。

在這些原因的推動下,新浪潮運動開始了。科幻小說新浪潮運動的核心是英國的《新世界》雜誌。這本雜誌創辦於1939年,在二戰的戰火中斷續出版了幾期。於1954年成為月刊。1964年夏,年僅二十四歲的科幻作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主編。此人15歲便綴學,以科幻小說和幻想小說的創作、編輯和搞搖滾樂為生,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同時也儲存著年輕人的反叛精神。

莫考克成為主編後,立刻開始推出一批革新的科幻作品,使得此前一直以暗流形式存在的英國科幻新趨勢擁有了展示自己的核心陣地。《新世界》雜誌推出了巴拉德、奧爾迪斯等代表作家。他們的作品一反美國科幻重視科技發展的傳統,將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乃至神學作為題材選擇。並且大力吸取當時歐洲的各類現代派文學,如象徵主義、意識流等創作手法,改變了坎貝爾時代以現實主義手法描寫超現實情節的傳統。

同時,受歐洲文化界內省化和悲觀主義日益濃厚的傾向影響,這些作家的作品不再有美國科幻作家的樂觀精神,常常描寫個人在巨大災難前面的消極和無奈,美式英雄形象被凡夫俗子代替。為了區別以前的美國科幻傳統,其中一些作家們甚至將科幻小說的縮寫“SF”賦予新的含義——“思索性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

1968年,女科幻作家兼編輯家朱迪梅麗爾將這一流派的代表作編成集子,並定名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運動”的名稱由此而來。

新浪潮運動的主力是英國作家JD巴拉德,他也是《新世界》雜誌上最早推出的作家。巴拉德於1930年生於中國上海,太平洋戰爭中被關進在蘇州的戰俘營。後來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太陽帝國》。1987年,好萊塢著名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phen Spielberg)親自操刀,來到上海將其搬上銀幕。

二戰後,巴拉德進入了劍橋王子學院攻讀醫學,並開始業餘創作,於1956年發表他的第一篇小說。由於巴拉德早年灰暗複雜的生活經歷,他對人性的理解頗深,也具有濃厚的悲觀主義傾向。在他創作的科幻小說中,經常用隱喻和象徵手法表達自己對人性的理解。

巴拉德的科幻代表作有《沉沒的世界》(1962)、《燃燒的世界》(1964)和《結晶的世界》(1966),合稱災難三部曲。在《沉沒的世界》中,來自兩極的冰川融水淹沒大地。在《燃燒的世界》中,毀滅文明的主角變成了旱災。在《結晶的世界》中出現的災難則是無法以科學知識來理解的全宇宙的結晶化。在這三部作品裡,不再有以前的救世英雄,主要角色都是普通人,在毀天滅地的大災難面前掙扎著。

巴拉德的作品還有《終端的沙灘》(1964)、《暴行展覽》(1970)、《海底飛船》(1976)等等。

新浪潮的又一位主將是布里安奧爾迪斯。他於1925年出生於英國的諾福克郡。二戰時到緬甸服役四年。後來當過書商、 編輯。其中於1961年到1964年,兼任過“矮腳雞科幻叢書”的編輯。就在這段時間裡,奧爾迪斯大量接觸美國的科幻小說,並受其影響開始自己的科幻創作。1954年發表了自己的科幻處女作《犯罪記錄》。1959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直航》。1962年,奧爾迪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溫室》。這部作品描寫了千萬年以後的地球,由於自轉速度逐漸下降,終於以一面永遠朝向月亮。巨大的植物遍佈地表,人類已經退化成原始狀態。主人公古連便是在這樣的世界上探索著自己的人生道路。小說中奇異的自然風光和神秘色彩構成了迷人的藝術魅力。

後來,奧爾迪斯還創作了科幻史著作《萬億年的狂歡》。他提出的將《弗蘭肯斯坦》作為第一部科幻小說的觀點受到世界科幻界普遍贊同。1978年,奧爾迪斯作為英國文化名人訪華團的一員來到北京,受到鄧小平的接見。1991年和1997年兩次在中國舉行的世界科幻協會大會上,奧爾迪斯均不顧高齡親自參加。

作為 “新浪潮”運動組織者,莫考克本人也創作了許多科幻作品。其代表作是《瞧這個人》。“瞧這個人”是《聖經》裡的一句話,指的便是耶穌基督。在小說裡,持無神論觀點的主人公乘時間機器來到公元一世紀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