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發揮。魯訊不僅將這兩部作品翻譯成中國人熟悉的章回體,甚至在裡面夾入古體詩詞。另外,魯訊翻譯的也不是法文原作,而是日文譯作。甚至不知道凡爾納是何方神聖。
魯迅在《月界旅行》譯本前言中撰寫短文,介紹了自己對科幻小說的看法:“蓋臚陳科學,常人厭之,閱不終篇,輒欲睡去,強人所難,勢必然矣。惟假小說之能力,被優孟之衣冠,則雖析理譚玄,亦能侵淫腦筋,不生厭倦。”(轉引自《中國科幻小說世紀回眸》第一卷4頁)。其核心觀點就是科幻文學可以借小說的形式宣傳科學知識。因此,魯迅認為:“我國說部,若言情談故刺時志怪者,架棟汗牛,而獨於科幻小說,乃如麟角。智識荒隘,此實一端。故苟欲彌今日譯界之缺點,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同上)。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討論科幻小說的文字。雖然從今天看來觀點已經過時,誤解了科幻文學與科普作品的本質區別,但它畢竟開科幻文學評論之先河。
有趣的是,這段文字中的最後兩句經常被人單獨拿出來,脫離原來的語言環境,再加上“魯訊”這如今兩個震聾發憒的字,來證明科幻之重要性。這多少有些討巧,並且有以訛傳訛之嫌。
需要說明的是,魯迅這兩個譯本在中國科幻史上更多的只有標誌性意義。當時的魯迅還不是一位文學大師,而只是一位二十多歲的留學生。這兩部譯作也被淹沒在當時大批出現的西方科幻文學譯作中間。即便是《地心遊記》,當時也存在著幾個中譯本。
與此同時,日本科幻文學先驅押春川浪(1876——1914)的科幻小說也被大量翻譯過來,計有《秘密電光艇》、《空中飛艇》、《千年後之世界》、《白雲塔》、《銀山女王》等多篇,是當時被主要譯介的外國科幻作家。此外還有一些歐美作家的科幻小說被零星翻譯過來。
當時,國外科幻文學也處在探索階段。最終為現代科幻文學定型的“黃金時代科幻小說”(美國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主流科幻小說)還遠沒有出現。甚至,“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這個名稱都沒有出現。儘管如此,這些草創期的外國科幻作品還是極大地吸引了中國讀者,也使得一些文人躍躍欲試。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批科幻小說便出自他們筆下。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二章:晚清科幻的偉大探索(2)
第二節:破曉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說》
八十年代初,科幻作家葉永烈泡在上海圖書館的文獻堆裡,苦苦尋覓現代中國科幻的源頭。最終,一部名叫《月球殖民地小說》的半截子作品進入他的視線。它於1904年,在上海《鏽像小說》上連載。直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比此出版年份更早的科幻小說。於是,它就被暫定為中國現代科幻的誕生日。2004年,各地科幻界同仁以不同形式紀念了中國科幻的百年華誕。
當時,所有的小說均非“主流文學”,寫作小說被視為文人末技,以至於作者們都不願著真名,對生平也多有隱晦。所以,考證晚清科幻的許多作者的真實生都比較困難。《月球殖民地小說》的作者著名“荒江釣叟”,到現在也無法一窺真容。
這部小說並未完成,僅發表了三十五回,計13萬字左右。小說描寫了一個叫龍孟華的湖南人,參與反清革命,流亡海外。日本友人玉太朗發明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飛艇,載著他在世界各地尋找失散的妻子。已經面世的部分,都是在地球上冒險。在已發表部分的結尾處,一些來源不明的人駕駛著遠遠超過人類科技水平的氣球飛臨海島。故事中暗示他們來自月球,而龍孟華的妻子也在那裡。由此而知,接下來的部分將是龍孟華前往月球尋妻。而小說既然取“月球殖民地”為篇名,顯然後面的內容才是主幹。可惜作者那更為宏大的構思我們已經無法欣賞到了。
這部作品不僅具有標誌意義,而且也是清末科幻小說裡藝術價值最高的作品之一。它擁有一個長篇的篇幅和架構。雖然結構有些鬆散,但作為連載作品情有可願。它極好地把章回小說的形式和科幻小說的核心結合起來,毫無生硬勉強之處。
猶為可貴的是,作者思想傾向完全站在反清志士一面。以革命黨人為主要人物,晚清官員為反面角色。如果不是上海處於殖民地環境下,言論較自由,這篇小說肯定不能與世人見面。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二章:晚清科幻的偉大探索(3)
第三節:其它晚清科幻代表作
1902年,暢導“小說革命”、“小說救國”的梁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