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部分

份收集垃圾的工作。就在一堆堆垃圾中,矢野徹發現了美軍官兵帶來的大量科幻小說。被這些小說漂亮的封面和插圖吸引的矢野徹透過閱讀這些作品來學習英語,幾年後便開始嘗試翻譯,其選擇面涉及了海因萊恩、斯特金、赫伯特等人的科幻經典。這些作品逐漸受到從廢墟中重建家園的日本人的喜愛,培養了一大批本土科幻愛好者。從他們中間產生了星新一、光瀨龍、小松左京等現代日本科幻小說的骨幹作家。

矢野徹不僅從事翻譯工作,自己也創作科幻小說。後來,矢野徹成為第一個訪問美國的日本科幻作家,並且協助成立了日本科幻作家協會,擔任主席一職。

由於同文同種,美國科幻進入英國的廣度和深度自然大於其它國家。不過,二戰時最早進入英國的科幻雜誌卻是被作為遠洋船的壓艙物的一部分拉到英倫三島的。後來,由於美國科幻市場規模遠遠大於英國,英國科幻作家們紛紛為美國出版商寫作,使英美科幻實際上成為一體。

1951年,美國科幻大舉進入德國,開始了德國的“現代科幻時代”。1952年,美國科幻譯作在法國開始產生大量影響。其它西歐國家也在差不多的時間裡成為美國科幻的“殖民地”。

由於政治和文化壁壘,前蘇聯大致是在七十年代末才開始接觸美國科幻的。前蘇聯的科幻作家驚異於美國科幻小說中奔騰的想象力,還為此進行過“近科幻”與“遠科幻”的討論。到後來,甚至戈爾巴喬夫也成了美國科幻作家的擁躉。

在南美,蒙泰羅把美國科幻小說引入巴西。

到了七十年代,“美國出口科幻小說,就象出口可口可樂一樣。”這句美國科幻評論家詹姆斯岡恩在《科幻之路》中寫下的話,雖有些誇張,但與事實相去並不遠。

這股世界科幻文藝美國化的浪潮於七十年代末進入中國,並且在九十年代開始佔據統治地位。那是《科幻縱覽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要介紹的內容。

世界科幻文藝的美國化,其效果應該從正反兩方面來評價。首先,科幻文藝只是在美國才走向系統化和職業化。其它各國基本是以業餘作者或兼職作者的創作為主,在作品數量和質量上無法與美國相比。對於科幻愛好者來說,他們自然要選擇更好的作品。因此,美國科幻的流行,更多地反襯了其它國家科幻文藝的不成熟。

其次,美國科幻界經歷了幾十年的探索,從創作到出版,各方面都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教訓。對於其它國家來說,學習美國科幻,意味著跳過摸索階段直接進入成熟階段。所謂後發優勢,一定是要建立在引進和學習的基礎上的,而不能企望躲在深山老林裡修練成絕世高手。在許多國家裡,本土作家早期的科幻探索被後人視為“古典科幻”,而從美國科幻的引入才開始該國“現代科幻”的歷程。世界各國大部分當代科幻作家往往都是在美國科幻文學,而不是在本國早期科幻小說的基礎上開始自己的創作的。

再次,美國科幻中洋溢著對科學和進步的追求,這是其它國家所缺乏的。在法國、日本這樣傳統包袱較重的國家裡,甚至在與美國同文同種的英國,科幻作家們經常在作品中體現了向後看的傾向,試圖體現所謂民族文化傳統。但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並不受其它國家科幻愛好者的重視,甚至在其本土都抵禦不過美國科幻的影響,這說明,歌頌科學和進步已經成為科幻文藝本身的特質。

負面影響不必多說。實際上在二十世紀的後半期,美國之外許多國家裡的科幻作家都在作同一件事,就是把本國科幻創作從美國科幻模式的陰影下解放出來。雖然科幻文藝所推崇的科技、進步和全球化是人類共同面對的現實,但不同國家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立場,不可能都站在美國人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這些立場也應該反映在本國的科幻小說中。

其實,就是美國人也不喜歡其它國家出現的那些“仿美科幻作品”,因為看這些作品不如看原汁原味的美國科幻作品。所以,其他國家科幻小說很少被譯到美國,即使被翻譯,在美國也很少有銷路。

不過,儘管各國科幻作家都在努力地將科幻本土化,儘管雖然世界各地科幻文藝都有星星點點的創新,但除了六十年代出現在英國的不成功的“新浪潮”,還沒有出現足以與美國科幻相抗衡的力量。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學史 第六章:在和平中大發展(3上)

第三節:主要科幻大國的戰後發展

本節仍然要從前蘇聯開始,這不僅是因為前蘇聯本身便是一個科幻大國,而且由於政治壁壘的保護,前蘇聯的科幻小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