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部分

》259頁,華夏出版社。

後來,在科幻小說的啟發下,馬斯洛創造了“優心態文化”的概念(Eupsychia)。那是由一千個“自我實現者”在遠離人世的地方構造的社會。馬斯洛當然不是真的要建設這樣的烏托邦,而是用這個虛擬的社會和現實中的“匱乏性社會”相對比。這個啟發於科幻小說的概念成了馬斯洛後期理論的重要部分。

當然,一樣小說兩樣讀,興盛年代的科幻小說在讀者心目中留下的,也不都是好的結果。七十年代末,一個阿拉伯富翁家庭的青年也讀到了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深為作品中濃厚的救世主情結所打動,認定自己就是引領人類走出腐敗時代的先知。這個人就是後來的恐怖大王本拉丹。而他恰恰把自己的恐怖組織稱為“基地”。據稱,這個組織裡有不少科幻小說愛好者,他們甚至在一個美國科幻作家的個人網站上用BBS傳遞恐怖情報。

世界科幻小說多處萌芽而僅在一處生根的歷史,與科幻小說本身的特點有直接關係。首先,科幻小說是到目前為止惟一一種強調世界性重於強調地方性的文學樣式。雖然在科幻小說史上也出現過大批種族主義作品,或者宣揚戰爭,叫囂法西斯主義的作品,但經過時間篩選而為後世讀者視為經典的,往往是那些能夠站在全人類的角度考慮問題的作品。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熔爐,美國是最利於這個世界性文學生根的地方。許多美國科幻作家本身便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移民。他們一方面帶著自己原先的社會烙印,另一方面接受文化融合的薰陶。

與之相反,我們的東鄰日本目前每年出版科幻類圖書在高峰年代達五百餘種,單就出版數量來說已經算是一個“科幻大國”了。日本也擁有一些職業科幻作家。但他們的作品由於過分重視“民族傳統”,除了星新一、小松左京、田中芳樹等個別作者外,在世界上普遍缺乏影響力。

其次,科幻小說強調進步和未來甚於重視歷史和傳統,這也與美國社會的整體風氣是相吻合的。這一點不僅中國不及,就是在文化傳統上一向瞧不起美國人的歐洲人也是一樣。法國人對其傳統文化敝帚自珍,同時也把凡爾納開創的科幻傳統丟掉一旁,迄今只是一個年出版科幻類出版物在六部至四十部之間的“科幻小國”。德國等其它國家也是如此。整個歐洲僅有英國由於同文同種的原因,其本國科幻與美國科幻密切聯絡並得到發展。

當然,美國的科技實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美國科學家關注的問題,往往也就是世界科學的前沿問題。巴西科幻作家或者印度科幻作家如果設想超一流的科技發明出現在他們的國度裡,總給人以不真實的感覺。中國作家也面臨著這個問題。而美國一流科幻作家也能夠方便地與當地科學家們交流。這些都是其它國家科幻界所不具備的。

除了這些內在原因,美國社會也給科幻文藝的成長提供了外在環境。縱貫整個二十世紀,在世界各大國中,也只有美國沒有受到戰火侵擾,這使得美國科幻創作的傳統得以儲存下來,而不象其它國家那樣,暴烈的政治運動和戰火經常打斷剛剛萌生的科幻幼芽。大量歐洲文化精英為了躲避法西斯迫害來到美國,也充實了它在各方面的人才庫。許多美國科幻作家都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移民。這可以說是美國科幻最終成功的一個外在原因吧。

美國科幻文藝的發達也與美國商業文化的發達有關。科幻文學自誕生以來一直被排除在主流文學之外,上不得廟堂。沒有商業化作基礎,科幻文學便無法形成必要的社會影響。而一個美國作者創作商業化作品,至少要比其它國家的作者較少心理壓力。其成功的可能也要比其它國家的作家更大。科幻文學只有借商業渠道才能自立,這可以說是一個尷尬,也可以被視為一種自豪。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學史 第六章:在和平中大發展(2)

第二節:美國科幻向全世界擴張

二戰的硝煙散盡,美國的文化隨著美國計程車兵和美元散佈到世界各地,其中之一就是美國的科幻小說。如果說二戰以前,世界主要大國的科幻文學還能夠保持獨立成長,相互競爭的勢頭的話,二戰終結了這一切。除了前蘇聯、東歐和中國等國擁有政治文化壁壘外,西方國家的科幻創作大都經歷了一個再次誕生的過程,那就是:放棄本國的科幻傳統,以美國科幻為範本,興起新的科幻浪潮。

1923年,日本愛媛縣松山鎮誕生了一個叫矢野徹的人。二戰時,矢野徹成為“皇軍”的一員。隨著日本的敗北,矢野徹流入失業大軍。但他有幸在美軍基地裡找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