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5部分

作了專門分析:“在未來的時代裡,科幻小說的功能中還應具有逃避性,成為一種‘榮耀’的逃避文學,幫助我們逃出由於缺乏科技和人文因素所造成的囚禁肉體和心靈的現實,短暫地窺視身心全部獲得自由的未來。”(吳巖《理論與中國科幻的發展》《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

二十世紀初,中國就陸續有人創作或翻譯科幻文學作品。當然,中國科幻市場真正形成還是七十年代未的事情。在當時百廢俱興的社會背景下,科幻小說成為“科學熱”的組成部分。《小靈通漫遊未來》曾發行到數百萬冊,《珊瑚島上的死光》被搬上銀幕,國內先後產生四家科幻期刊和一份專業科幻報紙。據有關人員回憶說,都曾經有幾十萬的發行量。當然,這和那個時候出版物相對較少有直接關係。但科幻文學能夠擠進相對較少的出版物中,取得很大影響,仍然是一個成功。當時,電視劇和廣播劇中也出現了大量科幻作品。

這種繁榮本身沒有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從出版到發行,整個文化產業還處在國營體制下。在這種虛假繁榮中,科幻小說也曾經很是興旺過一陣。但這與九十年代至今的情況缺乏可比性。

中國真正的文學市場,是從九十年代才開始的。一方面,文學失去了轟動效應,成為許多種普通讀物中的一種。迴歸正常。另一方面,從寫作、出版到發行、最後到零售,各個環節都在逐漸引入市場機制。只有在這個條件下,才可以談科幻文學的市場價值。

雖然讀者從總體規模仍然不大,發行碼洋不多,但從九十年代以來,科幻文學的市場在中國一直呈現上升勢頭。在如今的中國出版業,科幻文學是一個小小的“朝陽藝術”,市場潛力巨大。《科幻世界》雜誌曾經達到接近四十萬冊的月發行量。這是主流文學刊物望塵莫及的發行量。

一九九九年,大陸一共有二百七十多種科幻圖書出版。加上兩本科幻雜誌的發行量,總洋碼在四千多萬元之間。後來每年也保持在一百多種。如今,每年都有二十多部中文原創長篇科幻小說出版。一些出版社,如福建少兒出版社,海洋出版社等,成了科幻出版的專業戶。今年,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兩家頂級的主流文學出版社也加入到科幻出版中來,標誌著科幻出版方面的水準大大提高了一步。

如今,科幻圖書的發行量下降,而科幻雜誌家庭又增添了新品種。一升一降,全國科幻類圖書的發行總碼洋基本持平,在數千萬元左右。相當於全國圖書發行總量四百多億元的千分之一。

不過,真正從這個市場裡賺到錢的,除了幾家科幻雜誌外,科幻圖書仍然是個弱項。這與近些年書店虛高,壓抑讀者有效需求,以及發行體制不靈活有很大關係。科幻出版市場的潛力仍然沒有足夠的釋放。

第二節:科幻市場的開發前景

就目前情況來講,中國已經形成了有巨大潛力的科幻市場。兩個最基本的原因如下。

首先, 社會大眾具備了接受幻想類藝術的心理條件。

幻想類藝術不僅包括科幻,還包括武俠、奇幻等等。它們都有超越現實的特點。一個社會對幻想類藝術的接受是有個過程的。大致要經過“拒絕幻想——認可幻想——重視幻想”這三個階段。對於一個貧困、封閉、發展節奏緩慢的社會來說,人們日常事物的主要內容就是求生存,是怎樣學著適應社會。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幻想類藝術肯定會被當作“想入非非”、“不務正業”的事情。

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流行的主要是“向後看”的程式化藝術、如傳統戲劇、民間說書藝術等。這些藝術記錄著一些幾百年上千年不變的生存經驗。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求新求變意識的藝術消費者可以無數次欣賞同一個作品而不厭倦,並在其中尋求穩定性和安全感。

當一個社會進入“小康”階段,人們不再終日為溫飽發愁,可以擁有消閒時間,開始擁有比較成規模的文化消費時,幻想類藝術也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市場。因為這時人們已經能夠欣賞一些沒有強烈功利色彩,不需“對號入座”的作品。

而當一個社會步入資訊時代,開始一日千里的高速發展時,幻想類文學,特別是科幻文學便擁有巨大的生存空間。因為這時人們迫切需要把握未來,未來比過去更吸引人們的關注。開拓、進取、改變現實、成了一種社會風尚。而從藝術上把握未來的科幻文學無疑是最適合這種社會需求的藝術形式之一。

中國地域廣大,城鄉差別和東西、南北差別較大。在大城市、在沿海發達地區、社會整體的藝術接受心理正從“認可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