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部分

眾。同時也向他們宣傳著真正的科學探索精神。影視作品裡新近的例子要屬美國影片《龍捲風》。男女主人公為了求得科學實驗資料,一次次撲向可以吞蝕一切的龍捲風,其獻身精神可能比影片本身的特技校果更能震撼觀眾的心。當他們這樣作時,前面並沒有財富或者法寶等著他們,最終獲得的,只有持續不到幾分鐘的感測資料。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將感測儀器送入龍捲風柱的瞬間,完全可以和科學史上富蘭克林將風箏送向雷電的瞬間相比。

不惟科學,軍事、商業等實踐領域,也允許了探索精神。而那些探索精神與科學的探索精神,總歸是有區別的。鄭軍在科幻小說《生物圈三號》(《科幻迷叢書》大地出版社出版)裡,就嘗試著對比這一區別。生物學家李萬雲帶領兩名助手,深入“生物圈三號”洞穴考察。而作為助手之一的許洪峰看不慣老師的“傳統觀念”,一心要將科學考察與商業結合在一起,想在這裡尋找可供商業開發的新物種,並且接近了成功。當然,最後他還是剋制了自己的商業冒險精神。因為生物圈三號十分脆弱,從科學角度出發必須保護而不能開發。在這部作品裡,作者平等地對比兩種探索精神,說明了科學探索精神的無功利性,但並未對兩者進行褒貶。

科學是近代社會的產物,但無功利的科學探索精神卻並不能說只有現代人才有,否則它就成了突然闖入人們心靈的異物。在《聖經》裡,先人們建造巴倫塔的行為,就體現著這種探索精神,而上帝從那時起就不喜歡這種精神的存在。美國作家特德奇昂的科幻小說《巴比倫塔》將這一素材擴充套件為一篇科幻佳作。整篇作品都在描寫古人如何依靠他們那原始的技術,建立這通天之塔。為了更好體現時代背景,受過現代教育的奇昂甚至把故事放在古人的宇宙觀下展開,描寫了沒有力學根據的高塔、石質的天頂,等等。小說中,那種不惜代價,不怕風險,沒有任何功利目標,非要看一看“天”是什麼樣子的探索精神,正是支撐人類科學發展致今的原動力。

如果僅僅描寫職業科學家的探索精神,或許也不足以體現這一精神,反而容易使人誤以為,探索精神只存在於社會上為數極少的這批怪人的內心。而抒發普通人的探索情懷,似乎更能體現這一精神實質。海因來因的早期短篇《安魂曲》正是科學探索精神在普通人心目中的體現:主人公哈里曼自幼渴望探索太空,然而家貧失學,只好去作生意。賺到錢以後投資於新興的火箭公司,最終成為億萬富翁。不過,雖然他擁有宇航事業的財富,但由於不具備相關知識,無法作為工作人員上天。又因為年紀漸大,無法透過嚴格的太空體檢,只能看著年輕一代在太空實現自己的夢想。暮年已至,哈里曼變賣了自己的股份,購買同溫層遊艇進行改裝。在兩位理解他的失業宇航員的支援下,他違反法律,讓自己“脆弱得象金絲雀”般的身體忍受著超強的加速度,終於來到月面,仰望著太空中的地球,平靜棄世。在哈里曼這個普通人的身上,洋溢著科學進步過程中包含的巨大精神力量。如果讀者本身不具備這種探索精神,而是浸泡在功利心中,便無法理解包含在下面文字裡的深刻情感:

他靜靜地坐在那兒,雙手搓著月球表面的塵土,細細體味著自己的身體在月球上輕飄飄的感覺,覺得很好奇。在經歷了那麼多的曲折之後,他的心終於有了寧靜的歸宿。身上的傷痛,再也不會煩擾他了。他來到了嚮往已久的地方——實現了自己的夙願。《科幻之路二卷》615頁。

這篇作品發表幾十年後,美國富翁蒂託以老邁之軀成為第一名太空遊客,實現了哈里曼式的理想。但是,不知道有多少我的同胞會對他為此付出的二千萬美金感到惋惜:這筆錢能作多少生意呀,卻僅僅是為了上天看一眼就花掉!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四章:火在燒——科幻小說中的科學精神(4)

第五節:科學的獻身精神

有探索就有犧牲。在真實的科學事業中,象高士其、彭加木那樣為科學事業獻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例子並不多見,大部分科學研究還是在安全的實驗室環境下進行的。不過,作為藝術作品,這樣的故事似乎太平淡了,缺乏戲劇性,所以,展示科學探索事業中的犧牲和獻身。便成為科幻小說展示科學精神的重中之重。

其實,在文藝作品裡展示英雄主義,這本來就是一個傳統。描寫戰爭、間諜活動和警察工作的英雄主義作品屢見不鮮。甚至,象《垂直極限》這樣的影片,還描寫了體育運動中的犧牲精神。不過,存在於科學事業中的犧牲精神畢竟有其特質,它必須要建立在客觀精神、懷疑精神和探索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