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種心靈枷索。甚至,它們的創制目的都相差不多:都是為了嚴厲地矯正律令制定者心目中的所謂“獸性”。而“教主”摩諾被忍無可忍的獸人殺死的結局,也昭示了作者的創作目的。
甚至,在摩諾“教主”死後,威爾斯仍然在作品裡繼續對宗教的嘲諷。普蘭迪克為了保護自己,虛構了摩諾未死,在虛空中監視獸人的謊話,居然震住了有反叛傾向的獸人。而在獸人的退化過程中,威爾斯著重描寫了一個猿人。猿人愛嘮叨,稱自己的話為“大思想”,和生活常識方面的“小思想”有區別。普蘭迪克迴歸文明世界後,在教堂裡遇到傳教士,傳教士嘰哩咕嚕、莫名其妙地講話的樣子,甚至好像是猿人在說什麼“大思想”一樣。同上,140頁。把傳教士暗喻成猿人,大概再沒有比這更嚴厲的挖苦了吧。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二章:科學VS宗教(5)
第五節:調合式處理
調合式處理就是試圖令科學與宗教並存於世上,各司其職。或者不去回答它們中間可能產生的矛盾。它和物件式處理不同。後者完全不涉及宗教與科學的關係,只是把宗教現象純粹當成一個素材。而在調合式作品裡,作者必須直面宗教與科學的衝突。
在基督教世界的西方科幻小說裡,最典型的作品,莫過於米勒的科幻經典——《獻給萊博維茨的歌》。這部小說虛構了“滅世烈火”(核戰爭)毀滅人類文明之後的情形。科學家萊博維茨面對文明毀滅的慘狀,皈依天主教,建立萊博維茨修道院。這個修道院的主要工作,竟然是傳抄殘留下來的一些科技文獻,比如電子線路圖之類。幾百年後的修士們已經完全不能理解這些科技文獻的內容,但憑著虔誠的宗教信仰,他們一字不差地傳抄著,終於把上一個文明的遺產保留到下一個文明覆蘇之際。
憑著這惟一一部長篇,既是天主教徒又是職業科學家的米勒被銘刻在當代科幻文學史上。科學與宗教的衝突和調和,勢必早就在他的心靈世界裡長期進行著,才能寫出這麼一部作品。
在非基督教的東方世界裡,宗教與科學採取調合式處理的典型科幻小說,是泰國作家賽尼暖創作的《克隆人》塞尼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這部獲得2000年度東盟最高文學獎的作品,並且甚至被稱為“曇彌迦文學”,即宣傳佛教教義的文學。從這裡便可見它的宗教與文化背景。
《克隆人》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泰國這個佛教國家的故事:億萬鉅富坡樓敏在壯年時,請西方醫學家斯賓塞為自己克隆了兩個後代,以備年老時移植他們的器官,延續自己的青春。一個名叫傲拉春的克隆人被代孕母親偷走,秘密撫養成人,併成為佛教徒。另一個叫啟萬的克隆人則被坡樓敏留在身邊,撫養到二十歲。
年老的坡樓敏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按照斯賓塞的方案,他要每隔一段時間取下啟萬的某些器官、肢體給坡樓敏移植,而每次移植後,坡樓敏也要休養一段時間才能工作。被當作器官來源的啟萬則躺在生命維持系統裡悲慘地等死,因為法律不承認克隆人是人,不保護他們的權利。
關鍵時候,傲拉春挺身而出,站到坡樓敏和斯賓塞面前,向他們宣講了大段的佛教教義。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佛教認為人的思考器官是心,而現代科學認為是腦。如果坡樓敏敢賭一賭,那麼,他可以把自己的大腦直接稱植到傲拉春的身體裡,這樣就不需要經過冗長而痛苦的許多次移植手術,解了百了。前提是把啟萬的器官再還給他本人,讓他自由生活。
如果傲拉春的觀點正確,那麼坡樓敏從此就會被他取代。但坡樓敏從小受現代科學教育長大,自然同意這個決定。小說結尾,完成移植手術後,傲拉春的身體出現在公眾面前,宣稱自己是坡樓敏,科學技術已經取代了上帝,創造不世偉業。但在這裡,作者使用文學技巧留下了懸念:或許真是坡樓敏的大腦在指揮傲拉春的身體,或者出現在大眾面前的仍然是傲拉春本人,只不過他想奪取坡樓敏的億萬財富,需要暫時隱忍不發。作者最後沒有給出答案。而作者對科學與宗教所採取的調合折中態度,就體現在這個結尾裡。因為在這個“腦”與“心”的爭論上,身為佛教徒,同時又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作者,無法明確地作出一方正確另一方錯誤的結論。
科學VS宗教,在現實生活裡,對這個問題的探討仍然在深入,在發展。而在科幻作品裡,我們也必然會看到圍繞這一主題的更多新探索。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三章:偽科學、邪教與科幻文學(1)
第三章:偽科學、邪教與科幻文學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