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今年,筆者的第七、第八部科幻小說將出版,從第一部開始,共與七家出版社進行了合作。由其中一部小說改編的科幻電視劇正在改編中,也涉及了兩家影視公司。而自九七年發表處女作開始,到目前為止曾經出現過,或者一直保持下來的所有的科幻雜誌上,都發表過我的文章。擺這點不算老的資格,是為了說出我的結論:科幻市場之所以仍然不溫不火,看不到很大起色,和上面那些大道理無關。所有的毛病全出在細節上,都是出版商在具體操作上出了錯。

一直想寫一篇專門的文章,把這些年遊走於科幻市場的經驗談出來。之所以今天終於下決心動筆,是因為科幻圈內的氣氛越來越浮澡,外行的言論越來越多,而事實則離人們越來越遠。

出於大家能夠理解的原因,文中涉及的所有出版社、影視公司都不具真名。

科幻文藝要以市場為導向,這句話正確嗎?

這是一句正確得等於沒說的話。科幻本身就是市場細分的產物。哪個國家的科幻是由政府出資操辦的呢?甚至,政府文化部門不僅從未直接出版科幻,而且不給科幻作品設獎。完全不是由政府操辦的文藝型別,當然就是屬於市場的。

科幻是什麼呢?是與武俠、偵探、言情等並列的型別文藝。所有型別文藝都是讀者(或者觀眾)細分後的產物。市場是它們共同的母親。

那麼,為什麼還總是有人出來強調這種並無內容的話呢?原因是,出版界對市場的認識始終有偏差,首先是單純把發行數量的多少當成成功標準。筆者當年曾經開過小書店。書店雖小,品種俱全。幾年書店經營的最大體會,就是某類書固定會有一批讀者,某些人進門後就會站到某個專櫃的前面。而這些不同門類的書,市場容量的絕對大小是不同的。有一些書固定地有一群追捧者,它們既不會賣得洛陽紙貴,但也絕不會砸到手裡。如果只以絕對發行量為評價標準的話,那麼中國最以市場為導向的書就是《新華字典》了。

還有一個錯誤,就是把“雅”和“俗”當成市場的分界線。認為“俗”就是市場的,“雅”就不是市場的。這個也根本就不正確。雅有雅的市場,俗有俗的市場。別的不說,世界文學名著就永遠有銷量,是書店裡的常銷書。它們的營業總額,恐怕是任何“下半身寫作”之類的作品無法相比的。

具體到科幻而言,我可以舉一中一外的例子。中國作家王晉康,大家都公認他寫的是“哲理科幻”。在此處,“哲理”不僅是作品中體現的那些哲理本身,同時也就是一個市場賣點。他的作品強烈吸引著一批剛開始思考宇宙、人生問題的青少年。如果有一天王晉康推出一部“言情科幻”,它的市場前景如何可想而知。

美國作者邁克爾克萊頓的科幻小說與“高科技驚險小說”很相近。他的作品裡穿插了大量科學理論,甚至圖表、公式。其實那些都是他玩的花樣,隨手摘來一些科技的果子,拼成一套套有趣的“偽科學”、“類科學”。而正是這種看似很難懂的文字表象,卻是他的書暢銷的理由。如果有一天克萊頓的書“俗”了,失去了這些技術內涵,我想他也不會再有市場,因為他的讀者就是一群技術迷。

因此,那些大講科幻要面向市場的人,往往實際上是想講,要搞與科學離得很遠的,表面上很通俗的科幻。其實,這種科幻市面上到處都有,每年會出版幾十種上百種。它們真有過市場嗎?

科幻的市場真得很大嗎?

嚴謹地說,科幻市場是一箇中等容量的型別化市場。它可以去比較的,只有其它型別化的文學市場,而不是主流文學市場。

相比於武俠,科幻出版市場一直很好。有的讀者可能會大吃一驚:中國到處都是武俠啊?其實,到處都有的只是二三十年前的新派武俠,是金庸和古龍。我認識大陸武俠圈的一批頂尖作者。他們非常感慨科幻作者竟然能出那麼多的書,而在大陸出版一本武俠小說只比登天稍微容易一些。當然,我也同時感慨武俠雜誌能夠連載幾十萬字的長篇,這是大陸科幻雜誌所不及的。但總得來說,科幻的市場容量仍然比武俠稍大。

與奇幻、懸疑、恐怖這類型別文學相比,科幻的份額這幾年一時稍遜。但它是中國大陸最有歷史傳承的型別文學。當然,這主要得益於政策壁壘:奇幻和恐怖都曾經因被緊緊關在政策之門外面。懸疑雖然早已有之,但被束縛在“法制文學”的框架內。這幾年它們的市場份額突然暴漲,只是以前壓抑許久的能量的集中釋放。。

一種文學門類要佔住腳,總要有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