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頁。何建平的這段話,筆者引用在此,作為選擇原創素材的標準。
具體到科幻方面,還要理解這個型別的特殊性。比如電影的商業性,要求未來的科幻影視劇有情節張力,曲折迴轉,能抓住觀眾。所以,筆者選擇的多是情節豐富、懸念色彩的作品。沒有選擇抒情的、散文化的科幻小說。比如韓松的科幻小說,從藝術的角度很出色,但作為一種散文化科幻的代表,很難被搬上銀幕。
在藝術性方面,中國影視製作者習慣於現實主義敘述方法。所以,筆者選擇的這些原創作品,時空背景與現代、與中國相去不遠。敘述手法容易靠近傳統的現實主義。接近他們講故事的傳統。比如,柳文揚的《解咒人》,在構造外星世界方面,可以與《日暮》和《重力的使命》媲美,但顯然不適合推薦給中國影視界。
在科幻影視的政治性方面,不能選擇有“末世論”傾向的作品。如劉維佳《高塔下的小鎮》,或者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另外,不能選擇會引起“中國威脅論”誤解的作品,如劉慈欣的《西洋》、《全頻道阻塞干擾》等等。
在電影的娛樂性方面,目前中國純粹的科幻迷群體過小,消費能力有限。所以,適於改編科幻影視的原創必須要能夠引起大眾話題,吸引公眾注意。《後天》是個典型的例子。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演後,筆者聽了聽各方的意見。純科幻迷多認為它是平庸之作,創意無奇,但社會反映很強烈。因為“環境汙染導致天氣異常”,這是一個社會大眾能夠理解,並且關心的問題。是他們能夠議論和咀嚼的話題。而象“蟲洞旅行”、“碳鐵文明”之類純科幻圈的話題,暫時沒有搬上銀幕的可能。
在電影的道德性方面,由於中國電影尚未分級,涉及性的作品,如《解讀生命》、《伊蛾卡斯達》,或者比較邊緣和反叛的題材,暫時也是不能推薦的。雖然科幻在性的方面並不及其它型別作品那麼大膽,但社會大眾可能不會這麼認為。
二、科幻電視劇創意
把科幻電視劇放在前面,是因為中國電視劇市場價值鏈已經基本形成。大量社會投資湧入期間。正呈現產銷兩旺的態勢。在生存沒有問題的情況下,電視劇製作人願意探索新題材,尋找新創意。筆者的一部長篇科幻小說四年間便觸過兩次電,先後被兩家影視公司看中並進行改編。雖然都無疾而終,但從中能看到,電視劇製作人選擇科幻題材,已經是“現在進行時”了。
除了符合前面五點要求外,具體到科幻電視劇,還有一些特殊要求。如前所述,科幻電視劇宜搞系列劇,不宜搞連續劇。應該以創意為第一推動力,用創意製作懸念,從而抓住觀眾。事實上,中外科幻小說已經積累了大量新奇創意。即使是那些資深科幻迷看來沒什麼新鮮感的題材,對社會大眾來說仍然是陌生的。
現實生活中,科學工作內容複雜,範圍廣闊,但如果作個最根本劃分的話,無非“發現”與“發明”兩類。自然或社會環境中存在著某些秘密,劇中人去探索、破解。這屬於“發現”。而“發明”,則是劇中人發揮自己的能動性,製造新奇產品,最終影響了環境。下面兩個科幻電視劇系列,分別以“發現”和“發明”為核心展開故事。
一、《神秘世界》系列
《神秘世界》是一家大型雜誌社。以現實中的《奧秘》、《飛碟探索》為原型。它專門刊登介紹各種自然之謎、社會之謎的文章。與原型不同的是,該雜誌社組織了一個小組——“神秘事件調查組”,對讀者報料的“神秘事件”進行調查:它們真得存在嗎?如果真的存在,原因是什麼。這樣便構成了一個個懸念故事。
《神秘世界》系列可以說是中國版的《X檔案》。它最大的改動,是把《X檔案》主人公的身份從官方變成民間,變成媒體記者。這樣兩者的工作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政策界限也觸及較少。“神秘事件調查組”當然不象莫德、斯卡利那樣擁有搜查證,可以使用武力,並且有強大國家機器支援。但他們作為民間人士,又享受前者沒有的自由。
“神秘事件調查組”成員不是專業科學家,但擁有一定科學知識,並且有科學精神。他們要將種種“怪力亂神”的表象剝離開來,最後獲得自然的、科學的解答。這幾個人介於斯卡利和莫德之間,既開放又嚴謹。
當然,具體調查組由多少人組成,他們各自又有什麼特點,這是具體到策劃階段要考慮的。
每個“神秘事件”構成一到兩集故事。最長不宜超過兩集。故事採用改編和原創相結合的方式。改編範圍涉及中外科幻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