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攜帶的身份證明。
除此之外,“類人”並沒有被製造成怪物或者超級戰士。他們不僅有和人一樣的外形,也有和人一樣的心理活動。他們可以和人交往、合作,甚至相親相愛。但是,為了一方面使用“類人”,一方面將他們與人類“種族隔離”,世界政府設定了許許多多制度:各種關於類人的法律,監視類人的警察局B系統,還有無形的歧視類人的思想意識。
但是,既然有嚴格控制,由於“類人”和人的基因幾乎沒有差別,兩者之間的隔膜最終也在付出血的代價後消失了。和那些可怕的轉基因人類相比,《類人》中知書懂禮,自我犧牲,甘於貧賤的“類人”們顯得更可愛一些。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一編:生命與人(5…2)
第二節:人偶形機器人
如果要推選科幻小說中的“元老級題材”,恐怕非機器人莫屬了。這類故事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人類使用鋤頭和刀劍的時代。可以說,創造出和人一樣有靈性的機器,幾乎是人類最古老的夢想之一。
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經典《列子湯問》中,有一篇名叫《偃師》的小故事,今天已經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說:一名方士將一個木偶進獻給君王。這個木偶不僅能夠翩翩起舞,而且能夠歌唱,“配置”齊全。最後,它竟然向王妃遞媚眼,最終惹惱君王,將它大卸八塊。雖然《偃師》被編入介紹民間方術的集子裡,但其本身卻是一篇完全的技術類幻想小說,它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機器人題材科幻小說了。
幾乎同時,古希臘神話中出現了能工巧匠代達羅斯的形象。在他的諸多發明創造中,有一個牛首人身的銅製僕人泰洛士。這個銅人的職責是在克里特島上守衛著米洛斯王的寶藏,但最後被訪尋金羊皮的“伊戈爾號”眾英雄毀滅。泰洛士大概也要算一個機器人吧。
猶太人的民間傳說中,則有一種由泥土製造的假人“哥林”。只要把一張寫上了上帝名字的字條放到一個“哥林”的口中,它便會像真人一般的活動起來,並任勞任怨地替它的主人效勞。
唐朝時一部名叫《樂府雜錄》的文獻中,也有一篇象《偃師》那樣,把機器人和性暗示結合起來的作品:冒頓單于帶領匈奴兵攻打西漢。劉邦無法抵禦,便採納謀士陳平之計,讓一個機器人美女在城樓上歌舞。結果冒頓單于的妻子閼式大嫉,生怕老公打進城後收此美人作妾,硬是讓他撤了兵。在唐代文獻《大業拾遺記》中,作者竟然虛構了隋朝皇室歌舞盛況中,二百名機器人大會演的場面,十分壯觀。
當然,最終把機器人題材發揚光大的,還是近現代的西方科幻作家。1816年,德國作家霍夫曼創作了短篇科幻小說《沙人》。小說裡,眼鏡製造商科佩柳斯博士創造了一個女機器人。她美麗而又神秘,男主人公納撒內爾深深地迷戀上它。由於女機器人被描寫得來無影去無蹤,使故事充滿夢幻、隱喻色彩。這篇小說被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選中,作為證明潛意識存在的案例而聞名於世。
一八七二年,從英國移民到紐西蘭的作家薩默爾勃特勒(SamuelButler)發表了科幻小說《虛幻國》。這個國家嚴禁使用任何機器,因為它的統治者害怕機器會一天天進步,最終取代人類。這是科幻小說最早出現的“機器生命”取代人類的噩夢。不過,在工業時代的初期,這種恐懼普遍流傳在被機器奪去飯碗的工人中間。到了一九0九年,比爾斯(Ambrose Bierce)的科幻小說《莫桑的主人》中,明確地出現了一個殺死主人的“自動化的機器”。
在一九三八年科幻短篇《凱倫奧洛》出現之前,機器人在科幻小說裡一直是反叛者的形象。在德爾理創作的這篇小說裡,兩個年青科學家合制了一個有如仙女般美麗的女機械人,並且使之有情感能力。她愛上了其中一個科學家,並經歷一些波折後終成佳偶。多年後,這位科學家身故,而原本可以長生不老的機械人妻子也殉情了。這個題材如今看來毫不新鮮,但在那個恐懼機器文明的時代卻是有突破性的。
到了二戰以後,偉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總結經驗以往科幻小說對機器人題材的描寫,將其上升到了系統和理性的高度。他創造了著名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
1,機器人不可傷害人,或任人受到傷害而無所作為
2,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與第一定律相牴觸時例外。
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與第一、第二定律相牴觸。
圍繞著這三大定律,阿西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