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規模化能降低生產成本。我們看到許多名牌產品,其質量好、包裝精美,它們在媒體上鋪天蓋地地做廣告,我們一定會想其產品研發及製造成本肯定很高,但實際上,它們的成本並不比同類產品昂貴,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規模化的力量。由於生產規模大,投入研發、原料、生產、流通和廣告等環節的成本被攤薄,儘管產品的總成本提高,但是單位產品的成本卻不斷降低,企業的盈利空間也會進一步擴大。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馬太效應無處不在(8)
第三,對於生產者來說,在“新經濟”中,新經濟型別的產品具有報酬遞增的性質。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當生產者將知識與技術直接投入生產過程,投入的越多,新增的投入給生產者帶來的報酬就越高。一個極端的例子是,軟體開發過程中,某種大型軟體開發成功以前,所有的投入都是作為經濟學上所謂的“沉沒成本”,沒有任何收益;恰是導致軟體開發得以成功的最後一單位的要素投入,決定了這一生產過程給生產者帶來所有的報酬。
另一方面,隨著生產者向社會提供的新商品與服務量的不斷增加,由此項產品或服務帶來的報酬也不斷增加。比如提供因特網介面服務的廠商,使用介面服務的人越多,即上網的人越多,軟體產品的使用人數也就越多,消費者對網站的評價就越高,也就更願意出高價來購買你的服務,使你的邊際報酬不斷升高。而且,這種報酬隨著使用你的產品與服務的人數的進一步增加而呈現出更穩定的增長趨勢。
因此,很多人只為作業系統升級就得向微軟不斷送去更多的錢。對於消費者來說,“新經濟”可以帶來消費者邊際效用遞增,如所謂的品牌消費,在一定的限度內,消費的著名品牌越多,給消費者帶來的心理滿足程度就越高。再如上網,IT業內調查發現,上網者平均上網的時間總是趨向于越來越長,這證明了上網者在消費網路提供的服務過程中得到的滿足程度也是越來越高的。
傳統經濟規模化優勢已經體現出來了,然而,資訊時代的資訊化產品,使得規模優勢更加明顯。一旦資訊產品形成規模後,後來者想進入同一市場的難度就會越來越大。因為,最初的資訊產品開發的固定成本相當高,而這些固定成本中的絕大部分是沉沒成本,這樣,後進市場的企業就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弄不好不僅無法挽回以前的投入,而且很難生存下去。
大多數的高科技產品,如計算機的軟硬體、醫藥產品、航天、電訊器材、生物科技與遺傳工程的產品,研發費用都非常高,但是一旦開發成功以後,從事大量生產的邊際成本非常低,甚至接近於零——因為這些產品所使用的原料非常少,如藥丸、計算機軟體。廠商在開發此類產品成功以後,可以用非常少的成本將此產品迅速地推廣到全球各地,佔領市場。
由於單位變動成本很快地降低,所以一旦大幅度提高產量,賣得數量越大,賺的錢就越多。這與知識活動的特性很有關係——知識產生的結果很容易複製。比如說,一本書,就很容易複製,Microsoft做的軟體真正在傳送的時候,它的複製成本很低。所以,在這種產業狀況下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市場佔有率。增加市場佔有率,把它的產能補滿。比如說積電公司,每秒都在算它的機器折舊和機器利息錢。
知識經濟還有另一個特色,複製成本很低。這一特質帶來的其實就是贏家通吃,而且這個傾向會越來越嚴重。網際網路開放以後,資訊的通透性變得很高,比如問IBM的筆記本計算機多少錢,以前需要到處去問,還很麻煩,現在隨便到網路上跑一趟,價格的訊息就會全部搜尋到,所以大家的資訊都是一樣的。
規模優勢導致競爭優勢,市場競爭的博弈結果是強者越強,弱者愈弱,弱者甚至沒有生存空間。資訊時代的競爭過程中,面對新進入的競爭對手,其博弈策略可以將產品價格降到接近於零!因為一個接近於零但大於零的單價與無窮大的資訊產量相乘,收益仍然是無窮大,所以在位企業不擔心降價,甚至可以採取免費(如微軟瀏覽器的免費捆綁)策略。
1馬太效應無處不在(9)
市場競爭和博弈的最終結果就是在位企業將欲進入市場者趕出市場。這樣無疑會使成功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直到最後形成類似“壟斷”的大企業。而這也正是馬太效應得以實現的主要原因。
齒輪效應:原因分析之二
在歐洲和非洲環抱著的地中海區域,有一座美麗的島嶼——西西里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