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八三章 賈詡賈文和,這老頭子陰著呢——

唐朝柳宗元的一篇《捕蛇者說》,闡述的是“苛政猛於虎”。 可關麟此刻講述給左慈的關乎“捕蛇”的故事,則與“苛政”毫無關係。 頭戴面具的關麟,他的聲音還在繼續。 “第一個捕蛇人因為自己的唐突與莽撞死在山林裡,第二捕蛇人因為他的徘徊與猶豫,陷入了精神的折磨,終日惶惶於村子與大山之間,而第三個捕蛇人…他的做法…” “他用了很長的時間去考慮如何找蛇穴、捕蛇、解毒等問題,並且時常向村裡人討教,掌握了一系列捕蛇的方法,製作成許多解毒的藥劑,經過一個月的準備,他終於帶著工具上山了,七天過去了,大家都以為他已經喪命,可是他…卻揹著沉重的籮筐回到了村裡,他捕到了上百條靈蛇,賺了很多錢,之後…還做起了藥材的生意,賣藥給那些趕來的補蛇者,成為了著名的富家翁。” 唔… 當關麟把這一條講完時,左慈略有感悟,他輕捋鬍鬚,心頭沉吟。 ——『三人捕蛇,一個毫不考慮,魯莽行動,一個思來想去,遲遲不動,最後這個…則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付諸行動!這截然不同的做法,註定了他們的際遇截然不同…這天下的芸芸眾生,又豈不都是這三種人?魯莽、猶豫、深思熟慮後付諸於行動!』 左慈想到這裡,關麟的話適時傳出,“如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思考與行動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可對於這世間芸芸眾生,人們往往只意識到,凡事應該經過深思熟慮再做決定才是最好的,經過反覆思量的行動才能順利的進行,由此…形成一種重思考而輕行動的風氣,所謂《論語》中提及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事實上,過於謹慎,過於追求萬無一失,大量的世間與精力就都會用在這無限的沉思之中,越想越覺得準備得不夠充分,越想越覺得存在很大的問題…想著想著,本可以嘗試的想法,就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無疾而終!人的思索…往往是沒有邊界,沒有上限的,越是瞎琢磨,越是容易偏離正軌,找不到重點…故而,我這次提出的道義唯四個字——‘知行合一’!” 這… 當關麟最後一句話吟出時,左慈不由得一怔,繼而…那“知行合一”四個明晃晃的大字彷彿一下子鑲嵌入了他的腦海。 是啊,基於上一次聞道後,心中懷揣著的對“致良知”,對“安身立命”,對道教成為國教後是否能夠解救這世間黎庶的疾苦? 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左慈陷入了無限的思考,但…誠如這面具道人“司徒鍾”今天講述的。 越想越是覺得存在很大的問題; 越想越是覺得原本可以嘗試的想法,最終變成不可能的任務,無疾而終。 這便是…他左慈往往疏忽的一點——“知行合一”麼?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左慈嘀咕這四個字整整三遍,越是他這等閱歷豐富,覽盡世間百態的修行者,越是能體悟…這“知行合一”四個字所帶來的影響與深意。 這已經超過了“儒”,超過了“釋”,也超越了“道”… 理應成為引領他,也引領世人的全新方向。 不過… 左慈心頭還有一個深重的問題。 “這位道友,貧道聞道兩次,頗有感悟,然而…還是有一言,不知道當問不當問。” 左慈不再隱瞞,以一個道友的身份站起身來,主動與關麟對話。 “這位道友但問無妨!”關麟伸手朝左慈示意。 左慈眯著眼,言語緩慢:“兩日前聽道友講述‘致良知’,然而良知人人都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可要真的做到良知卻是萬難,諸如那曹操在荊州被稱之為大奸大惡,可他年輕時任洛陽北部尉鑄五色大棒棒打權貴,在頓丘縣頒十罪疏,還百姓青天,任議郎時,他議郎諫言,任濟南相時,他搗毀邪祠,他曾經也有過這所謂的良知…卻最終,這份良知被外界的總總改變、吞噬…這才有瞭如今,世間傳言中的‘挾天子之徒’、‘大奸大惡之輩’…” 說到這兒,左慈頓了一下,“那麼,世間定也有如曹操者,大家本有良知,可為了在這亂世中苟存下去,不得以必須拋去良知…否則,無法立足,又如何去論安身立命!諸如,在中原…有一七十五歲老翁向郡府檢舉其縣縣令,可昨日方才檢舉,今日之內…郡府便將此檢舉轉達縣令,又過一日…此老翁被縣令所捕,身陷囹圄?累加罪責!自古官官相護,本無可厚非,可這與良知定是背道而馳,我等縱是有良知?又如何做呢?我等的良知…能換取這七十五歲老翁的清白麼?” 左慈是用一個具體的事例講述,這世道,各掃門前雪容易,想要在良知的勸導下“多管閒事”…呵呵,何其艱難? 當初,親眼見到這一樁事時,左慈困惑了,一時不知…他與他的道教應該如何去做?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