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樂(1)
劉長樂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 行政總裁
公元一九九六
口述人:劉長樂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 行政總裁
口述時間:2005年10月16日
口述地點:北京釣魚臺國賓館
鳳凰所有這些影響都應該放在技術條件變化的大前提下思考
記者:鳳凰十歲了,它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大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劉長樂:大眾傳播本身在21世紀都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放在大環境裡研究鳳凰天下,就能夠看得更清楚一點。鳳凰衛視因為它現在所處的環境是新聞業無論從樣式到資訊的規模,包括技術條件都出現了劇烈動盪的時期,或者說在劇烈變化之後這麼一個局面上。
報業經過三次大的動盪之後,或者叫三次大的衝擊,就是廣播的出現、電視的出現和網際網路的出現對這三次衝擊,報業的適應是經過不同的調整的,比如說在30年代廣播衝擊得非常厲害的時候,它開始走向綜合性和專題欄目性的報道。當電視對於它的衝擊出現的時候,當然這個衝擊更劇烈,它帶來的變化就是報紙更進一步走向解釋性報道,就是深度報道或者說包括一些雜誌性的報道趨勢。現在網際網路對報紙的衝擊可以說是最慘痛的一次,或者說這次衝擊的影響力還在進一步延伸中。為什麼呢?就是報紙和網際網路太類似,它幾乎所有功能都會被網際網路覆蓋。我過去搞廣播,當廣播發生非常大的衝擊之後,美國的廣播從業人員首先對廣播的生存作了很多研究和調整,在廣播的變化和調整中他們走了一條路,我覺得就是強調貼近、強調服務,強調非常具體的服務,包括我們現在遇到的交通臺、音樂臺,特別是交通臺,交通臺是非常典型的廣播走向服務型道路的非常清晰的一條路線,哪裡堵車了,哪裡沒堵車,這是電視基本上沒法做到的。
現在電視面臨網際網路的衝擊,但是我覺得電視和網際網路的衝擊,互補性比報紙要好一點,比如說 IPTV(互動式網路電視)的出現,比如說現在電視到目前為止,它的生動、它的直觀、它的互動,這不能被別的媒體替代,當然互動這一塊得在網際網路進入以後才能完成。又比如說,現在又出現數字高畫質晰電視的問題,目前IPTV還實現不了,到目前為止,電視受到的衝擊是最小的,包括今年從數字上來看,現在儘管我們政府不去承認或者也不願意承認說現在我們已經完全市場化、產業化,但是我們必須用數字解決問題,我們說到的所謂三個重要變化或者兩個變化,或者電視面臨網際網路衝擊的變化,都應該用數字來表現衝擊力有多大,簡單說就是收入的影響,這是最直觀的。今年整個報業廣播收入的規模出現了大幅度下滑,這個情況比原來預計的要快、要大。電視也同樣受到壓力。到目前為止,我們廣告額度還是增加,沒有下滑。從數字上看我們面臨的衝擊和影響,還沒有到必須嚴肅地面對的地步,沒有到非常嚴峻的地步,可是從趨勢上看,如果你把握不住和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的互動,或者說你把握不住自身向新媒體轉型的話,可能你要錯失良機。
所以我現在講鳳凰的生存和發展,都不可能離開這樣一個物質條件的變化,鳳凰給中國媒體的改革或者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的衝擊和影響,都應該放在技術條件變化的大前提下思考,這可能是我的思考方法不一樣,我可能更重視物質的因素。
我們把鳳凰網的建設看成關乎鳳凰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
記者:大眾傳媒向新媒體轉型,它給鳳凰衛視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劉長樂:我覺得給鳳凰帶來非常大的機會,為什麼呢?我們畢竟是一個製造商,不管什麼樣的載體出現,不管什麼樣的技術條件出現,最後你都是我的同道,你都是為我服務的,當然我也是為你們服務的,所以說對這一點我們是比較自信的。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會失去這個機會,就會把製造商變成牢籠,就會把自己置於死地,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的,有些非常保守的媒體最後走向衰弱就是這麼開始的。所以最近我們下了很大力量研究鳳凰網的建設,我們把鳳凰網的建設提到非常緊迫的日程上,我們把鳳凰網的建設看成關乎鳳凰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
中國的受眾本位已經到了徹頭徹尾的指標了
記者:你如何看待超女現象?
劉長樂:我為什麼要說中國受眾本位的變化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呢?這是不以人為轉移的,它首先是因為技術條件的改善,由於有電視的出現,由於有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