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另一個眾所周知的四字母的字。因此,在這種環境中,《洛而泰》原稿立即被四個紐約大書局所拒。編輯們看到中年色鬼垂涎凱艦女童的故事,不知所措。他們深知這本原稿富含文學價值,但清教徒氣氛的社會不會接受。

而今日使人最驚奇的是納布考夫當時的好友,著名評論家愛德門·威爾遜與瑪麗·麥卡錫似也不能(或不敢?)欣賞。

納考布夫雖自稱“這是我的最佳英文著作”,請威爾遜夫婦過閱。可是今日,我們在威爾遜書信集中讀到,他回信給納布考夫道:“我所讀過的你的作品中,最不喜這部。”瑪麗·麥卡錫根本沒有讀完全稿,而把《洛而泰》的寫作批評為“拖泥帶水,粗心草率。”

我們當然瞭解,即使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也不能客觀地欣賞另一作家的傑作。文人相輕。中外古今一律。尤其是在一部突破性的著作出現時,評論家會擺出一陣懷疑的姿態。納布考夫初到美國時,威爾遜幫了很多的忙,例如將他的作品向《紐約人》雜誌推薦。可是他不但將《洛麗塔》原稿指責為“可憎”,“不現實”'“太討厭”,而且將自己這種意見提交自己的出版商。被美國出版界拒絕後,《洛麗塔》終於次年在巴黎由奧林比亞書局出版。書局主人的父親便是三十年代大膽出版亨利。密勒的自傳小說的人。歷史真是會重複的。奧林比亞書局也曾出版了其他作家如山繆爾。貝克特,威廉·波羅斯等的著作。

《洛貿泰》初版僅五千本。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讀了以後,在倫敦《泰晤士報》寫評論,把它稱揚為一九五五年最佳三部小稅中之一部。此活,《洛麗塔》就不脛而定,成為國際暢銷書。

格林與威爾避及書局編輯的見解不同點是在,前者所看到的是文學與文字,後者卻只看到了浮面的淫意淫詞。《洛麗塔》的最後在文壇的勝利可以說全是格林的功勞。格林予以佳評後,美國的小型文學雜誌《鐵錨評論(AncIIorReview)也予注意,節錄登載,這家雜誌當時的年輕編輯即是目前主持《紐約書評》雙週刊編務的傑遜·埃浦斯坦。不久美國與英國的書局也改變原意,陸續在英、美、加拿大出版了《洛麗塔》。

當《洛麗塔》初版在巴黎由奧林比亞書局出書時,英國政府當局曾要求法國政府查禁。在英美問世後,英國內閣也曾開會辯論,但是沒有禁售。紐西蘭則後來一度禁售。

《洛麗塔》在美國由普特南書局於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版,立即成為暢銷書,於一九五九年一月爬升《紐約時報》暢銷書目單第一位!(最終被另一個俄籍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擠出寶座。)當時多半的書評都把評論集中於所謂“洛麗塔事件”的糾紛,而不是書的文學價值。

這樣的宣傳當然大大的提高了讀者公眾的興趣,增加了書的銷路。只有女作家伊麗莎白·珍威(EIizabethJaneway)的評論看出了此書含莎士比亞性質的悲喜劇意味:“我認為亨堡的命運寓有傳統的莎士比亞式悲劇性……亨堡是個受情慾驅使的普通常人。他的覬覦洛麗塔到了不把她當作人的地步,只把她看作夢想虛造的肉體——這種狂情還不是宇宙性的,歷史永恆的?”

珍威女士一言點破了不朽經典作品的特性(橫的宇宙性,縱的永恆性)。今日,《洛麗塔》已被世界公認為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但是社會不乏愚昧無知的人。它與很多其他名作仍在某些美國城鎮的圖書館中被禁。四十二歲的洛麗塔(人),三十歲的《洛麗塔》(書)應算是成熟了。

眾說紛紜的書評

▲這是我所閱讀過的嚴肅小說中之最風趣者。

——大西洋月刊

▲該書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不僅如此,其體裁、特性、光輝皆足以為美國文學家創造一個新的傳統。

——自由天主教聯邦週刊

▲《洛麗塔》是一本好書,一本傑出的書——是的——一本偉大的書。

——紳士雜誌

▲《洛麗塔》是一部最有趣、最哀傷的書。

——紐約時報

▲作者納博科夫是第一流的藝術家,一位具有偉大傳統的著作家……《洛麗塔》可能是出現於這個國家 的最佳小說……自從福克納崛起於30年代以來,納博科夫可能是本國最重要的作家。

——新共和雜誌

▲《洛麗塔》是一本充滿驚人機智和活力的小說,寫美國社會中的粗俗面,誰都比不上納博科夫,比如 說美國汽車旅館的骯髒和荒謬,是一個非常豐富的題材,最後總算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