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部分

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聲互相和調,前和後互相隨順,這是永遠如此的。

所以有道的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我誇耀。正因為他不自我誇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沒。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實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為不離失德,所以沒有達到“德”。

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的人順任自然而有心作為。

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且出於有意。

上禮的人有所作為而得不到回應,於是就揚著胳臂使人強從。

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

禮是忠信的不足,而禍亂的開端。

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淺薄;存心篤實,而不居於虛華。所以捨去薄華,而採取厚實。

昔之得“一”者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從來凡是得“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寧靜;神得到“一”而靈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萬物得到“一”而生長;侯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難免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寧靜,難免要震潰;神不能保持靈妙,難免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難免要涸竭;萬物不能保持生長,難免要絕滅;侯王不能保持清靜,難免要顛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是把低賤當作根本嗎?豈不是嗎?所以最高的稱譽是無須誇譽的。因此不願象玉的華麗,寧可如石塊般的堅實。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真實的言詞不華美,華美的言詞不真實。

行為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

真正瞭解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不能深入瞭解。

“聖人”不私自積藏,他儘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

他盡雖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

自然的規律,利物而無害,人間的法則,施為而不爭奪。

文歸正題。尹關令得到老聃先生寫下的《道德經》,分外高興,看了之後,驚喜萬分,贊不停口,拍案叫絕。為怕儲存一份萬一丟失,萬一失傳,就重新買了絹帛,吩咐兒子和那錢糧師爺以及所有能掂動筆的人快快謄抄。

上午,老聃先生再次提出要走。尹喜再次挽留說第二天上午,老聃先生又一次提出要走。尹喜只好忍淚送別了。

徐甲給青牛背上那帶著黃邊的紫色鞍墊。尹關令特意給他們送一包蒸饃、一包“鹽”(鹽裡藏的是黃金),讓徐甲放在牛身上。老聃先生推辭不要。尹喜說不要不行,如若不要,就不讓您走。老聃先生只好答應了。

在這黃葉飄落,易於傷別之時,尹喜騎馬,親自送他出關。接著,往西又送老遠。老聃先生再三辭送,尹喜才依依不捨地站下,由不得自己地流淚了。老聃先生深為朋友的真情所感動,兩顆淚珠滾落了。就這樣,他們灑淚而別了。

別過尹喜,老聃主僕踏上秦國土地,驅青牛繼續西行。只見後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