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勇猛。
一邊對付國外,一邊對付國內,是極其不現實的。
——於是,銀河歷2269年,共和國正式解體。
解體後的共和國四分五裂,分為一個大國和13個小國。
四面楚歌之中,總統宣佈辭職。他辭職的那天,樂隊奏的樂曲極其哀傷。他在最後一次演說中說:“對於這樣的結果,我感到非常不安,我怕它會導致更嚴重的事件,而那事件甚至會捲入所有人。我希望沒有這樣的事情,即使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國家,所有人也能快樂和幸福。”接著,他將各種權力交給新共和國,原共和國的旗幟被降下,新共和國的旗幟升起。
接著,原共和國議會組織了最後一次開會,以法律手段完成了交接,正式終止了自己的職責。結束之後,議會宣告解散,共和國解體被最終確定。至於那些議員,則直接組建了新共和國臨時議會。
在這場風波中,沒有證據能夠充分地表明吳橋領導的同盟和景炎領導的中立國究竟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理性分析的話,這兩個國家在推波助瀾是可以肯定的,但究竟是不是這樣,以及他們究竟進行了什麼樣的活動,還有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此歷史性的事件,則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留在歷史上的,只有吳橋一段模稜兩句的話。他說:“共和國沒有辦法阻止民族的獨立嗎?不,它是有的。我們全都知道,當時,共和國沒辦法同時顧到兩邊,它必須要做出選擇——是繼續我們之間的戰爭,還是保持它領土的完整。事實上,只要它對我們投降,只要它願意終止對另一個國家的不義之戰,它就可以全身心地應對自己的內政了,可是它卻沒有。是它自己選擇不投降的,是它自己選擇國家的分裂的。對於它的這種選擇,除了遺憾我不知道還能說什麼。”
此外,就只剩下吳橋一位副官說的:“這是不正確的,但這是必要的。很多時候你必須要做不正確的事,因為一切都是為了結束戰爭。聯軍每天都有大量的人為了正義獻出生命,我們想的全部都是如何救下更多無辜的人。如果沒有這事情的發生,戰爭恐怕還要持續很久。”這段話比吳橋的意思更明確,但是,這位副官到底知道多少卻很難講,沒有證據表明他也參與到了這件事情當中,所以他說的話可信度不太高。
對於聯軍而言,共和國解體帶來的好處絕不僅僅是削弱了敵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這些邊陲上的民族獨立出去之後,共和*隊從內部向外面宇宙進發的通路被堵死了八成,幾乎是被封鎖在了共和國內。如果想要出來,就必須經過新獨立小國的同意,否則,就必然要對其宣戰。
共和國完全沒想到,因為打仗而一直被忽視了的民族間的矛盾,最後竟然成了附骨之疽,被敵人給利用了個十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