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號戰列艦(德語:bismarck)是德國海軍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首艦,於1936年7月1日在漢堡布洛姆·沃斯船廠動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1940年8月24日服役。名字來源於德意志第一帝國“鐵血宰相”奧托·利奧波德·馮·俾斯麥。
俾斯麥號戰列艦標準排水量達噸,是當時德國最大的戰艦,也是納粹德國上臺後研製的第二型戰列艦。1935年德國宣佈廢除禁止其建造軍艦的《凡爾賽條約》,並向英國提出限制德國海軍總噸位為英國海軍的35%,英國欣然接受並與之簽訂《英德海軍條約》,為德國建造大型戰艦鋪平了道路。
俾斯麥號是德國一戰戰敗後時隔二十年首次建造的正規戰列艦(德意志級不被德國承認為戰列艦,且其規格也遠小於其他正規戰列艦)。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即使在二戰前夕盡力發展軍工業,經驗的缺乏依舊是不可彌補的。因此,俾斯麥的設計中存在大量接近一戰戰列艦的陳舊設計痕跡:火力方面,俾斯麥裝備4座二連裝380毫米/skc34炮,在該炮與炮彈的製造中設計師受制於“高速輕彈”的落後理念,其彈藥初速為820m/s,彈速較高但並不高於採取強裝藥的黎塞留和維內託級(當然後兩者在實戰中也體現出了炸膛,散佈等一系列問題);但是彈重只有800公斤,導致穿深明顯不足。在防護方面,俾斯麥採用了落後的穹甲設計,主裝甲帶又採取了垂直裝甲,而高度卻僅有4.8米天窗有木有?,雖然在1萬碼以下的近距離炮戰中防護效果不錯,但遠距離炮戰中效能很差,另外,水線下的防護能力也不佳(實際上,俾斯麥的主要設計者海因裡希·舒爾特對俾斯麥的防護設計相當不滿意,並認為裝甲應當延伸到更低的區域)。於是被劍魚炸斷了腿
以上原因導致俾斯麥號戰艦在正面炮戰方面的理論能力明顯低下於其他國家在二戰中設計的新銳戰列艦。而由於裝甲佈置量過大的原因,俾斯麥的噸位卻超過了英德海軍協定的規格,也比法意設計的黎塞留級,維內託級戰列艦重了六千餘噸。排水量大而炮戰能力偏低的缺點一直令俾斯麥為後人所詬病。
然而俾斯麥的效能也遠遠沒有資料上顯示得那樣一無是處。俾斯麥級的設計用途並非是純粹的艦隊決戰,而是一併考慮了艦隊戰與遠洋巡航作戰,甚或破交作戰大型海盜船的需求,因此俾斯麥的續航能力非常好,以19節的速度可以達到8000海里的續航力(設計原意是達到1萬4000海里),而意法的主要戰場在地中海區域,因此上述兩級戰列艦的續航能力都非常差,相當於犧牲大量續航力換取高防護:黎塞留級18節約5000海里,維內託級14節4700海里(又被人戲稱為澡盆無雙),橫向對比之下就相形見絀。另外,俾斯麥的主炮射速也較黎塞留級為高(代價是製造成本更高)。另外一點也是繼承自一戰時德國造艦的傳統:大量的水密艙設計。至少22個主水密艙加極大數量的次要水密艙可以從小幅度的損傷中較好地保護艦船的核心部位。從這些特點來看,俾斯麥較好地符合了其“具有遠洋破交能力的戰列艦”的設計意圖然而根據km的研究顯示,由於錯誤估計了蒸汽輪機的續航能力,俾斯麥不能很好執行破交任務。這導致了後來h39計劃回到了柴油機的路線上。在km的規劃中,俾斯麥的定位是海岸防禦艦隊的組成部分。
總的來講,俾斯麥的設計有著非常嚴重的缺陷,但與純粹基於大艦巨炮主義的他國戰艦相比較,倒也不失自己的特色。由於俾斯麥級本身是隻存在於圖紙的h級(興登堡級)戰艦的實驗體,存在缺點也是無法避免的。
戰爭經歷
劍魚:打那個37手拉機!
1941年5月19日早上,俾斯麥與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秘密離開波蘭格丁尼亞的港口,展開“萊茵演習行動”,準備進入大西洋攔截來往英國和北美洲的運輸船隊,切斷英國的海上補給線,但隨後兩艦行蹤在挪威卑爾根附近海岸先後被瑞典巡洋艦和英國偵察機發現,英國皇家海軍調動艦隊前往攔截。
5月24日清晨,雙方在丹麥海峽爆發海戰,俾斯麥在當天早晨6點鐘整擊中英方戰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的彈藥庫使其殉爆,胡德號當場被擊沉胡德:蛐蛐俾斯麥!。隨後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在以一敵二並且炮塔故障的情況下,和俾斯麥進行了短暫炮戰後離開戰場。
丹麥海峽海戰結束後,俾斯麥由於在戰鬥中被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在早晨5時56分到59分的第6和第9輪齊射的命中擊穿了艦體,導致燃油洩漏並導致2號鍋爐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