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事變是1937年8月13日日軍向中**隊首先進行炮擊的;8月14日上午10時,中國空軍先發制人;以其有限的資源對匯山碼頭日軍海軍司令部以及公大紗廠等日軍據點實施轟炸。
8月14日晚上,87師、88師向日軍發起攻擊。
8月15日拂曉,第9集團軍全線出擊向日軍發動總攻。
**的準備工作顯然做得不充分,無論對敵情瞭解還是部隊訓練,遠遠沒有達到實現的需要;進攻一開始就受到日軍的頑強抵抗。
從這個層面講,**糟糕的兵役制度——抓壯丁,使兵員的精良程度受到很大限制。
日軍恰恰相反,從上小學起便要進行嚴格的武士道訓練;一進入部隊就能單兵作戰。
88師儘管是蔣總統的嫡系,清一色的德國裝備;但軍事訓練南轅北轍,15公厘的德國重炮對敵司令部周邊的固久工事竟然束手無策。
參戰的炮兵完全不懂如何應用重炮近距離直射敵工事,開戰伊始就未獲突襲效果和“先手”優勢,敵我迅速形成膠著狀態。
**士兵雖然保持高昂的為國成仁士氣,向敵正面發動3次猛烈攻擊,予敵重大殺傷;但實效的殺敵方法基本上是單兵武器加血肉之軀。
新建立的第3戰區以“迅速圍攻上海市區附近之敵人,打破日軍沿江沿海登陸之企圖”為作戰目的,重新調整了作戰部署。
87師和88師在36師宋希濂部的增援下調整了進攻方向,在重大傷亡的代價下突破日軍陣地;縱深一度攻下匯山碼頭,有望圍殲敵海軍陸戰隊。
但敵增援部隊陸續登陸抵達,攻擊部隊顧及左背側翼受威脅;而終止進攻反而分兵登陸,失掉了一次或許可以扭轉局面的絕好機會。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開始了真正的戰爭。
從日本方面講,淞滬會戰是他們實行南北夾擊,全面侵略中國的軍事部署;也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實現王道樂土的大膽嘗試。
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侵略中國大陸的政策。
“九一八”侵佔中國東北並向華北擴充套件的過程中,日本得到意想不到的利益;因之侵略中國的步驟迅速加快。
二十世紀30年代,日本國民經濟的發展迅速;工業生產指數以1929年為100,1936年上升為150,1937年達169;8年平均每年遞增6.8%。
後幾年日本經濟的大幅度上升,無疑是從侵略中國得來的好處;侵華戰爭得到這樣大的利益,日本政府就更加積極地擴大侵華軍事行動。
日本的產業結構,1930年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例為38:62。
1931年、32年的侵華戰爭開始,軍工工業有了極大的發展,到1936年,以軍工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重已經為58:42。
為侵略戰爭服務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成為推動戰爭的助燃劑。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義統治。
1936年2月20日,國會選舉中自由派的民政黨取得多數,2月26日就發生法西斯軍事政變。
“皇道派”軍官率領1500多人襲擊了岡田啟介首相,殺死了幾名內閣官員,提出了8項要求,鼓吹建立“皇道派”武力獨裁和戰爭體制。
政變後,由廣田弘毅任內閣首相,組成了軍人主政的內閣;大幅度增加軍事預算,推進軍工生產為主的重工業發展。
“二.二六”政變後的廣田內閣,開始了日本天皇制的法西斯主義。
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儘管內閣調動頻繁,而法西斯統治甚囂塵上。
1937年日本設立帝國大本營,將戰爭指揮權集中在天皇直接權勢下行動的陸海軍將領手中;有自由主義或激進主義傾向的嫌疑人物均被捕,到1937年12月,逮捕了371人;日本完全實行了軍事法西斯主義。
1936年8月,日本廣田內閣召開首相、外相、藏相、陸相、海相的五相會議,決定了一個《國策大綱》,把“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定為日本的根本國策。
《大綱》規定:對外應“消除北方蘇聯的威脅,同時防備英、美;實現日、滿、華三國的緊密體系”。
向南方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