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兵,今又誘動公孫度攻我大燕,眼下遼東鐵騎已經殺到了右北平,本王若不及時回救,別說救你晉國,只怕連本王的燕國都要失陷了,本王的難處,仲達你應該能體會的到吧。”
司馬懿滿腹的進言,都給劉備這幾句話給壓了回去,一時無言以對。
以他的見識,其實也很清楚,曹操和劉備的退兵,皆是中了陶商的計策,不得不退兵,人家總不可能放任本國有失不管,還要繼續的救你晉國吧,就算是盟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
“陶賊,陶賊……”司馬懿默默無語,眼中流轉著深深的恨意,只能在心中,默默的對陶商咬牙切齒。
沉默半晌,劉備見司馬懿情緒已冷靜了下來,便起身上前,將司馬懿的手緊緊握住,一臉深情道:“仲達你是聰明人,應該懂得良臣擇主而侍這個道理,眼下袁尚氣數已盡,你沒必要為他陪葬,不如跟本王回燕國去吧,有你這樣的王佐之士相助,你我聯手,何愁將來不能誅滅陶賊,成就大業。”
劉備也是愛才之主,他能忍心棄袁尚這個盟友于不顧,卻捨不得司馬懿這個絕頂智士,到這個時候,也沒必要再藏著腋著,當然是直截了當的招攬。
這番拳拳之言一出口,司馬懿眼神一動,眼中瞬間閃過一絲心動。
他之所以投奔袁尚,無非是想借袁尚之手,對抗陶賊而已,說到底,袁尚不過是他眼中的一枚棋子而已,他又豈會真對袁尚忠心不二,甘願為其陪葬。
眼下袁尚覆滅在即,司馬懿內心之中,其實早就在為自己尋找著下家。
放眼天下,南面幾路諸侯太遠,也只有曹操和劉備兩王可供他選擇。
曹操那邊謀士眾多,即使他去投奔,也未必得到重用,倒是劉備這裡,除了一個絕頂智者諸葛亮之外,並無其他的出眾謀士,他若前來投奔,必可站得一席之地。
“唉……”司馬懿苦嘆一聲,感激看向劉備,“蒙大王如此賞識,懿實在是受寵若驚,若懿早知大王如此神武雄略,早已投奔於大王麾下,為大王鞍前馬後效力了。”
話鋒一轉,司馬懿又慷慨道:“晉公雖非明主,但對懿卻有器重之恩,懿身為晉國之臣,當此國家危難關頭,晉公尚在,懿若就此棄他而去,另投新主,實在是有違為臣之道,懿實是於心不忍。”
“仲達真乃忠貞之士也。”劉備肅然起敬,豎著拇指讚歎,話鋒一轉,卻又嘆道:“只是袁尚乃昏庸之主,仲達雖然忠義,卻效忠這樣一個庸主,豈非被天下人笑你愚忠?”
司馬懿身形一震,似是驀然醍醐灌頂般省悟,一時陷入了沉默不語中。
劉備見他已動心,卻也不催他,只靜靜的等著他做決定。
半晌後,司馬懿長嘆一聲,拱手道:“袁尚雖為庸主,但懿卻必須要對他仁至義盡,懿請大王給我留三千兵馬,懿將竭盡所能救晉公突圍,如果天要亡袁氏,懿也算做了應該做的事,那時,懿必前往幽州投奔大王。”
話說到這份上,劉備除了感慨司馬懿的忠心之外,還能說什麼,只好答應了司馬懿所請。
當下劉備便撥給了司馬懿三千兵馬,自率兩萬多的燕軍主力,藉著夜色掩護,星夜拔營東歸。
司馬懿得了三千兵馬,再加上郭淮所統兩千晉北之軍,便以五千兵馬,繼續留守大營。
為了虛張聲勢,司馬懿便令於營中多樹旗幟,遍插草人,以偽裝出千軍萬馬之勢,假裝劉備的燕軍還沒有撤走。
一切忙乎停當,已經是濛濛天亮,司馬懿便修書一封,派了心腹家丁趁著天色未亮,偷潛入晉陽城給袁尚。
目送著家兵消失在黑夜之中,司馬懿狼目之中,浮現一絲冷絕,“袁尚,你若不死,我怎能名正言順的投奔劉備,不過,在你死之前,至少還可以利用你救出我司馬氏和張家一族,你也算是廢物利用了。”
……
晉陽城,國公府。
死一般的沉寂,袁尚枯坐在那裡,盯著地圖是徹夜未眠,整個人都陷在惶惶不安之中。
曹操撤兵的訊息,剛剛傳到了袁尚手中,給了他精神沉重擊,才燃起的希望,立時又熄滅大半。
“曹老賊一走,只餘下了劉備一路援軍,也不知能不能頂得住陶賊的進攻,該死的曹操……”袁尚拍擊著案几,喃喃罵道。
正當袁尚惱火之時,親兵來報,言是司馬懿的心腹家兵已入城,正在外面候見。
袁尚突然有種不好的預感,即刻令將喚入。
那家兵一入內,袁尚便迫不及待的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