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六十七、八章 二吳

第二百六十七章

海軍的問題是海軍要自力更生,相較於三百萬的陸軍和遍佈全國的空軍,八十年代的海軍只能算是小小兄弟。

不論是規模還是預算資金,窮,幾乎就是貼在海軍臉上的標籤。

可也正因為規模小,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憑藉自己的努力完成自我的更新換代。也正是因為窮,海軍自我進化的願望,比陸軍和空軍都更強烈。

胡文海只是負責指出一條道路,提供海軍缺少的資本關鍵技術,其他的具體工作還要看他們自己<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究竟能否說服海軍接受這個方案,由此需要投入多少資源,這就不是胡文海能夠左右的了。

池秘書帶著胡文海的“奇思妙想”回了帝都,遠洋漁業的開發究竟能否透過,那就不是他能夠左右的了。

不過大概是對胡文海如此積極為海軍出謀劃策的投桃報李,沒有幾天一個好訊息就從天而降了。

為了這個訊息,胡文海甚至連難得的休假時間都放棄了。登上掛名空軍的黑鷹直升機,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帝都。

在帝都,一個改變歷史的機會正在等著他。

就在胡文海趕往帝都的時候,一個德國人的名字,正在迅速的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新的寵兒。

維爾納.格里希,這個來自德國的退休老工程師,獲得了全中國人的注目。

1984年,一個資本主義德國人,成了社會主義中國武漢柴油機廠的廠長。而到了1985年,在格里希的管理下,武柴以無比華麗的姿態完成了自己的重生。

曾經產品嚴重滯銷,虧損和低效率生產根深蒂固的武柴。就這樣在一個外國人的帶領下,變成了產品供不應求的明星企業。

針對這樣不可思議的轉變,中國各大新聞媒體都將目光瞄準了武漢柴油機廠和這個德國來的老人格里希。

很多人滿懷期盼和疑惑。為什麼一箇中國企業在一個德國老頭的手裡,竟然就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媒體們像是最好學的學生。希望能夠在這個老頭身上找到中國國企改革的方向和秘密。

老頭格里希雙手一攤,坦言,無他,管理嚴格是也。

說起來也真是沒甚新奇,老頭格里希能夠將武柴扭虧為盈,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是一個——德國人。

洋大人認真起來,國企裡的大爺們就好像被抽了一鞭子的狗一樣,又勤快又認真的跑了起來。

格里希的成功經驗無非是鐵面無私、嚴格管理。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下到車間,手上一支吸鐵筆,一把小錘子和一本記事本。

單單是因為對武柴車間工作環境的整頓,就讓武柴生產的柴油機品質上了一個臺階。他痛快的將一個從來不到生產一線去的總工程師踢出了工廠,又順利的重建了武柴工人對工作的責任心。

僅憑這三板斧,可以說是後世中國任何一個企業都能做到的程度,武柴就在他的手上起死回生了。

這件事情經過報紙的報道,甚至驚動了一位副總理,親自跑道武漢像個學生一樣,向格里斯請教如何管理一間工廠。

一時之間。中國人即歡欣鼓舞,又感到無比沮喪。

受到鼓舞的,是因為格里斯的工作證明了國企並非不能透過改革實現重生。

而沮喪。則是因為在中國沒有國營企業的廠長能夠像格里希一樣“沙發果斷”。

他的鐵面無私,似乎在國企系統里根本無法實現<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關於國企改革的話題,再次在中國大地上火熱的討論了起來——當然,整個八十年代,實際上國企改革的話題可以說從來沒有冷卻過。

正是在這一片輿論紛擾之中,胡文海的黑鷹直升機抵達了帝都。

和歷史上相比,這時的帝都上層卻更顯暗流湧動。

格里希的事例似乎在這裡沒有引起歷史上那麼大的回應。

但很少有人知道,相比於歷史上計件工資、質量管理、滿負荷工作這樣“平凡”的進步都能引起社會驚詫、中央側目的局面,一顆堪比通古斯大爆炸的報告。早就在上層引起了狂風驟雨般的討論。

這份報告,就是中央調查組對繡城現行工業體系改革的調查報告。

胡文海並不清楚。呂秘書離開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