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只有舍才有得
“廚王”講到這,申帥才明白為什麼“廚王”讓自己在給慕容的爺爺做過的飯菜裡找秘方,自己只想著找秘方,而忘了“廚王”說的另一句話:做菜的最高境界,不是做菜的程式有多麼複雜,食材有多麼高檔,關鍵是吃的人能嚐到愛的感覺。
“現在你明白慕容為什麼說你做的魚好吃了嗎?”“廚王”在他耳邊問道。
申帥沒有回答,而是興奮地從床上彈起,衝著空中揮了幾拳,然後才說道:“快教我做菜,還有晚餐呢。”
“看來這小子已經明白了。”“罵王”笑道。
是的,此刻申帥的心裡正淌著蜜呢。無論他給慕容做的什麼飯菜,慕容都會覺得好吃,那是因為——慕容已愛上了他呀!
“那好,要想知道晚餐做什麼?還得聽我繼續講故事,因為,今晚的飯菜就在下面的故事裡...”“廚王”說道。
莞琳和家人團聚,東方黍也留在了莞琳家的飯館裡。
經過了跳崖臺的生死,東方黍彷彿得到了重生,既然上天讓他再活一次,他決定要活出個人樣。
他給父母去了電話,告訴了自己的情況,向父親真誠地道了歉,並說等自己有了一技之長再回去,他要給父母做一桌自己親手做的飯菜。電話那頭的聲音當時就哽咽了。
之後,東方黍就跟著莞父學廚藝,除了每天鑽研燒菜的知識,閒下來的時候,他會主動充當跑堂,有時也會幫莞琳整理一下每日的進出帳目。日子過得很充實。
莞家的老字號飯館叫“金福樓”,一路之隔的對面也有家飯館,叫“循香閣”,俗話說,同行是冤家,這兩家在拉攏食客上沒少明爭暗鬥。但,不管“循香閣”如何使招,卻總是落在下風。
為什麼“循香閣”鬥不過“金福樓”?透過一件小事就能明白他們之間的差距。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廚師的一生就是一場尋找食材的旅程,有了好食材才能吸引食客,有了好食材也才能配得上名廚的稱號。
有一天,有幾個漁夫無意間捕獲了一條100斤重的黃鰵魚,拿到“循香閣”去賣,開價60萬元。
這種黃鰵魚通身金黃,非常稀少,是中國主要海產經濟魚類大黃魚中幾萬分之一的珍寶,其肉質鮮嫩,美味無比,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它在餐桌上的價值論盤賣都在萬元以上,可以說是貴如黃金,應該叫它黃金魚還差不多。
但“循香閣”的老闆既想得到魚,又嫌價格貴,拼命地壓價,結果漁夫們一氣之下拿著魚走了。
從“循香閣”出來,那些漁夫們徑直走到對面的“金福樓”,莞父一看,二話沒說,不但沒還價,當場就開出了七十萬元的支票拍給了漁夫們。
東方黍當時就看傻了,心想,就算是自己的吃貨祖父東方聞德在世,也不見得有這份魄力,難道莞家的老字號要斷送在莞父手裡?
後來,莞父告訴他,黃鰵魚出水遇風身上的金黃色會變淡,如果這幾個漁夫懂得保鮮的話,能出價到八十多萬。這幾年,魚類資源濫捕的厲害,東海近海的黃鰵魚基本已經絕跡,這是離海邊不遠,被他們有幸碰到,稍遠的地方就是有錢都不一定能吃的到。
莞父還告訴他,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只有捨得了錢,好東西才能自動找上門,那些漁夫自然會給“金福樓”宣傳的。
果不其然,連著幾天,“金福樓”高朋滿座,附近的高官富豪無不聞訊趕來,那條黃鰵魚最終賣了一百多萬。
好東西不怕貴,特別是稀少的食材,吃一次就少一次,對於那些有錢的饕餮客來說,還有什麼比吃過別人沒吃過的食物更有面、更值得炫耀的事呢。
這是我明白的第四個道理:捨得,要想覓得好的食材,只有“舍”,才有“得”。“廚王”說。
大概是遺傳了祖父的基因,東方黍對味道天生的敏感,這是做廚師要具備的基本條件,加上家庭環境的薰陶,經常陪父親混跡餐飲業品嚐美食,他在做菜上得心應手,接受能力非常的快,也非常的有天分。
中國的烹飪需要很多的調料,在灶臺上往往放十幾甚至幾十種調料,廚師用勺子這裡蘸一點那裡舀一點,然後就能燒製出一道美味的佳餚。
放調料是需要感覺的,書上說這個調料放幾克,那個佐料放多少,對廚師是沒用的,全憑廚師的臨場發揮,更需要多看、多做、多學、多嘗、多問、多記,才能熟能生巧,巧能出新。
但東方黍一點就通,師傅說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