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官員的利益。而政治體制改革本身,也需要有大批的志同道合者和新型官吏參與其中。多數舊貴族和舊官員不會積極配合楊堅的改革。那麼楊堅從哪裡去尋找官場的新鮮血液呢?
隋朝成立時,官場選拔人才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中央和地方州縣都有專門的〃中正官〃,負責考核評定各地人才的等級,分為〃上中下〃各品各級,一共九個級別。不同級別的人才出任不同級別的官職。很自然地,世代高官的家族壟斷了〃中正官〃的職位,給自己家的孩子和親戚評個特別高的品級,讓子孫後代世代為官。於是就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當官的標準也就成了比誰家的老爸官當得大,誰家的門第高。
最先對這種近似世襲的選拔標準表示不滿的是山東計程車族大家們。因為北齊王朝滅亡後,山東各個大家族在北齊朝廷中當的官不算數了。他們比不過關中的北周官員貴族們。後來隋朝建立了,楊堅任命的官員也主要是出身關中的貴族、士人和武將。
山東計程車人們就想辦法尋找當官的門路了。原來的北齊王朝文化比較發達,山東計程車人們文字素養普遍比較高。因此他們嚷嚷著要按照才學的高低來選拔官吏。
582年初,楊堅順應山東士人的要求,命令選拔〃貞良有才望者〃擔任官職。楊堅巧妙地將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和政治體制的改革結合了起來,在第二年(583年)正式取消〃九品中正制〃,廢除了各級中正官的職務。朝廷的吏部接管了中正官的人事權,各級官員改由吏部任命。
為了規範人才選拔制度,楊堅在開皇七年(587年)規定每州每年向朝廷保薦三名士人。保薦的標準是文章華美。這些士人集中到京城後,統一參加名為〃秀才科〃的特別考試。
對中國歷史乃至民族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科舉制度,就此萌芽了。
緊接著,陳朝被隋朝吞併。大量的南方官員和士人〃失業〃了。他們比北方人更會寫文章,才學更好,人數也很多,紛紛要求朝廷擴大每年參加科舉的人數,給自己一個機會。
開皇十九年(599年),楊堅下令凡是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總管刺史以上,每年都可以向朝廷保薦人才。保薦的標準有兩條:一是志行修謹(有德);一是清平幹濟(有才)。按照這兩條標準保薦的人才分別參加不同的考試,被稱為〃舉人〃。這就大大擴充套件了科舉的範圍。
後來在大業四年(608年),隋朝將舉人考試擴充套件到十科。其中有一科的標準是〃文才秀美〃,被稱為〃進士科〃。據說這是因為當時的隋煬帝本人是個文學家,要專門出一門詩詞歌賦的考試,於是創辦了進士科。當時進士科只是諸多考試中的一科,人們不會知道隨著歲月的推移,這一科會對後世產生多大的影響。
隋朝就這樣埋葬了魏晉以來憑門閥高低做官的人才制度,創造出了科舉制度。
那麼,隋朝的科舉考試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
。§虹§橋 蟲 工 木 橋 書§吧§
第33節:第三章 開皇盛世(8)
有關隋朝科舉的史料極少,我們只能透過零星的記載,儘量還原當年的考試情境。
有個叫杜正玄的舉人去參加〃秀才科〃的考試。考試的內容可能是面試和筆試相結合。吏部尚書詢問杜正玄一些國家的制度和治國的方略,杜正玄要響亮地回答出來,同時還要根據詢問的專題將見解形成文字,呈送上去。
杜正玄參加的秀才科考試是隋朝所有科舉考試門類中最難的,因為秀才科考試的內容非常寬泛,什麼東西都可能考到。朝廷選擇秀才,看中的是應考者的綜合素質,既包括文學素質,更包括行政和管理能力。
此外,〃明經科〃考查的是應試者對經書(往往是某一典籍)的熟練掌握程度,相對死板,比較適合記憶力超強的〃書呆子〃。
〃進士科〃主要考文才,看一個人吟詩作賦的能力,比較適合陳叔寶那樣的文學青年。考試內容不一樣,人們對各科的推崇程度也不一樣。士人們最看重考查綜合能力的〃秀才科〃,其次是〃明經科〃,最看不起的是〃進士科〃,認為進士科考的都是奇計淫巧,不實用。
透過各科考試的舉人,就可以直接出任官職了,一般是九品或者八品的級別。
隋朝科舉考試在大興舉行,週期可能是三年一屆,也可能是不定期的。
隋朝創辦科舉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杜絕因為家族門第產生的官職世襲現象,但家庭背景對考試的影響依然比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