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的發展,漠北都護府除了三個直屬的騎兵旅外,還有一個完全由蒙古人組成的蒙古騎兵旅,蒙古騎兵旅使用的還是傳統的蒙古弓和馬刀,並沒有裝備銃炮。
在李來亨命令下達後,這四個分散在漠北的騎兵旅迅速集結起來,在烏里雅蘇臺、庫倫和車臣汗旗這三個主要地點集結。
同時,李來亨也命人取來透過各種渠道繪製而成的地圖,與兩位副都護商討接下來的作戰事宜。
正如前文所說,李來亨準備三路大軍一齊北上,他將親自率領第一騎兵旅、第二騎兵旅與賽音諾顏部的蒙古兵自庫倫出發,攻打俄軍在北海周圍建造的各個據點堡壘,此時俄軍在北海周圍一共建造了五個據點,各個據點都是建立在江河湖畔,取水方便。
而副都護傅興華將統領第三騎兵旅與札薩克圖汗部蒙古兵自烏里雅蘇臺出發,攻打俄軍在托米河至葉尼塞河之間的各個據點。
副都護察琿多爾濟統領第四蒙古騎兵旅與其本部土謝圖汗部與車臣汗部蒙古騎兵自車臣汗旗出發,北上攻打伊爾根斯克,攻克該城後繼續北上,深入凍土,以皮毛商人作為嚮導,直取俄軍東部重鎮雅庫茨克。
察琿多爾濟的任務最重,他除了要在沒有重武器的情況下強攻俄軍堡壘,還要深入未知的凍土,眼下已經進入了十月份,東西伯利亞溫度即將跌至零下,蒙古騎兵要冒著嚴寒執行這嚴峻的任務。
不過,他們並沒有退縮的想法,出於對皇帝的忠誠,察琿多爾濟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任務,並於次日趕往車臣汗旗,召集兩部騎兵進入戰備狀態。
考慮到寒冷天氣即將到來,各部兵馬在北上前也都被要求帶上厚重的皮毛大衣,用以抵禦嚴寒,減少因為寒冷而造成的非戰鬥減員。
漠北都護府的動作沒有被刻意隱瞞下來,因此在漠北的兩國商隊無一例外都感受到了一股黑雲壓城的緊迫感,他們連忙將隊伍中的物品甩賣一空,隨後匆匆前往安全的地方。
沙俄的皮毛商人也在第一時間逃往俄軍在貝加爾湖最南端的據點厄爾口城,向駐紮在那裡的俄軍長官彙報中國人的動作。
很快,漠北進入軍事動員的訊息就被送到了俄軍駐厄爾口長官手中,他在聽了那皮毛商人的彙報後,心中大驚,連忙命人將這個訊息送往西伯利亞的各個據點,並向莫斯科彙報此事,希望沙皇能夠增派援兵,保衛沙俄在東部殖民地的利益。
夏軍的動員效率因為蒙古高原寬闊的土地而變得較低,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集結,等夏軍全部集結完畢時,時間已經步入了十一月,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從北方南下,氣溫瞬間轉入零下,夏軍即便是身著多層皮毛大衣也無法抵禦寒冷,軍中一天內居然凍死凍傷了數十人。
得知此事後,李來亨不得不遺憾地下令暫停對俄軍的軍事行動,命集結的各部兵馬撤入附近的聚集點,先渡過這個寒冷漫長的冬季,他同時也親筆寫下奏疏,加急送往江寧。
在奏疏中,李來亨詳細描述了漠北的寒冷,說明大軍無法在如此寒冷的氣候離開營地,繼續向北深入,祈求朝廷允准等來年氣溫回暖後,再行北征。
蘇言來自後世,自然明白西伯利亞的寒冷程度,他允准了李來亨的請求,並決定趁這個機會增添漠北軍力,防備沙俄可能的還擊。
他透過總都督府下令,在陝西、山西及河北三地再次分別組建四個騎兵旅,這四個騎兵旅同樣由哥薩克騎兵組成,其戰馬統一從漠南蒙古呼叫,騎士皆為漢人——眼下的夏軍之中,火器皆只有漢人士兵能夠使用,蒙古人和其餘族群中徵募計程車兵,只能繼續使用冷兵器。
說來也是可笑,在歷史上清朝統治者為了防備漢人掌握火器推翻他們,對漢人軍隊千防萬防,只
允許他們裝備鳥銃而不允許裝備過多重武器,在蘇言這裡就相反了過來,反而是異族遭到了區別對待。
隨著總都督府下達徵兵命令後,北方便開始陷入熱火朝天的徵兵之中,各地百姓經過了兩年的和平日子,眼見戰事即將再次爆發,倒也沒有什麼牴觸心理,一些家中孩子較多的甚至還主動將自家兒子送去參軍,鼓勵他們建功立業,為家族爭光。
民眾的參軍熱情著實嚇了當地的官府一跳,他們可沒想到民眾居然會這樣踴躍參與,畢竟那句「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話還深深刻在許多人的心中。
除了徵兵外,總都督府也下令將更新換代的第三鎮調往陝西駐紮,增強朝廷在西北邊陲的軍事力量。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