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豬油的作坊,大半都是湯鍋的副業。湯鍋鋪集中在東四牌
樓神路街多福巷一帶,都是出東老鄉。他們把豬油熬好,倒在陶土
掛釉的大壇裡,做上年月記號,就窖藏起來。有的院內寬敞,就在
院裡搭起大敞棚,一缸一缸地埋起來了,只露缸口密封,放若干年
都不會壞。油越陳價錢越高,至於用什麼法子可以讓油經久不壞,
那是一行有一行的秘密,他們就不肯說啦。
滿洲點心的特色是不用豬油、牛油,而用奶油,餑餑鋪所做的
真正滿洲點心,自然是天郊廟祭的餑餑桌子了。所謂餑餑桌子,桌
子算是祭器,跟元朝的大致相同,金漆鏤綠,丹艘交錯,分外講究。
御賜的餑餑桌子,一層一層地堆起來,要有二十一層。餑餑鋪的師
傅們,沒有那麼高明手藝,只好改由大內餑餑房的師傅們承製。至
於後來民間喪祭,也時興用餑餑桌子當祭禮,餑餑鋪可以做到十一
層。所以民間弔祭送十一層的,算是最高極限了。
薩其馬、小炸食、勒特條、火紙筒都是滿洲點心中比較特殊的。
先拿薩其馬來說吧,真正薩其馬有一種馨逸的乳香,黏不粘牙,軟
不散碎,可以掰開往嘴裡送,不像臺灣市面賣巨型廣式薩其瑪,又
大又厚,拿在手裡,好像猴兒吃麻核桃,有不知道從哪裡下嘴的感
覺。有一種油炸硬邦邦的,吃的時候一不小心,能把胸膛蹭破。
小炸食是清代祭堂子的主要克食,有小饅頭、小排叉、小蚌殼、
螺螄殼、小花鼓,大概不同種類有十多種,都只有拇指太小,完全用
手工捏成,油足工細,是滿洲高階甜點。據說每種式樣,各有不同
說詞,不過餑餑鋪的人,已經說不上它的來龍去脈了。
勒特條是滿洲人打獵時攜帶的一種乾糧,形狀像四方竹筷子
一般粗細,只有筷子一半長,用奶油蜂蜜和麵,壓得瓷實,不脆不
碎,順在箭壺夾層,或是揣在懷裡,既不佔地方,又不妨礙操作。止
飢生津,其功效跟美軍戰時吃的濃縮乾糧效果一樣。到了民國,進
餑餑鋪買勒特條的,只有在旗的人士,一般年紀輕點兒的,不但沒
見過,恐怕連聽都沒聽說過呢!
臺灣現在流行的雞蛋卷,北京餑餑鋪也有得賣(北京叫“火紙
筒”),分粗細兩種。粗的比拇指還粗,細的只有筷子那麼細,都用
奶油烘製,酥脆香松。據說元朝人大病初癒,用奶茶吃,既可滋補,
又能強身。後來因為餑餑鋪的包裝不理想,買回家全都碰碎,銷路
自然而然地日漸萎縮了。
缸烙也是北京餑餑鋪的特產,分毛邊不毛邊兩種。北京早年
習俗,遇上親友家有嫁娶,做壽的份子比較輕;要誰家遭上白事,送
份子就比喜壽事重了;至於誰家生小孩洗三、坐月子到彌月,似乎
比送白事份子更重了一些。送人添丁,彼此有深好交情,自然要金
玉鎖片、鐲子、八仙人兒一類首飾;探望產婦也不外雞蛋、小米、紅
糖、掛麵,還有一樣必不可少的就是缸烙。據說產婦吃了缸烙,身
體可以早點兒復元,不掉頭髮。餑餑鋪恐怕貧寒人家花費太大,於
是所做缸烙分毛邊、不毛邊兩種式樣。其實兩種火候分毫不差,無
非是給手頭緊的人打個小算盤而已。現在商場上整天喊商業道
德,比較一下當年餑餑鋪的做法,能不慚愧嗎?
蜜供,北京過年,蜜供也是必不可少的點綴。大政是天地桌、
佛前供、灶王供。除了灶王供是三座外,其餘都是五座,而且天地
桌佛前供要是太矮小了,也顯著寒磣。過年處處要花錢,這幾堂蜜
供,一口氣拿若干的錢,也實在不菲。餑餑鋪為了招徠顧客,於是
發明上蜜供會分期付款.,年初設立和折,按月派人到府收取會款。
過了祭灶,整堂蜜供餑餑鋪就派人挑送到家了。不管物價怎樣漲,
上會的蜜供,絕不抽條短秤,所以北京人無論貧富都喜歡上蜜供
會,到了過年,就不愁沒有蜜供敬天禮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