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像她的母親,呵護著她。有一天,丈夫突然被派往非洲分公司工作兩年,麗恩頓時備感孤獨空虛。她很清楚,送別一個人,意味著一起送走自己和這個人一起分享的很多時間、空間以及回憶。
“有一天早上,我睜開眼睛,感覺之前自己精心營造的家整個兒消失了,就像把我一個人留在荒無一人的田野上。我難以控制自己的心情,不知道老公回來之前的兩年時間該怎樣來打發,如果僅僅依靠回憶和老公在一起的日子活著,實在是讓人振作不起來,這也不是我這個年齡的人所應該做的事情。後來,我找到了讓我全身心投入的興趣。”
麗恩家裡有一個寬敞的閣樓。有一天,她偶然爬上閣樓,發現了自己20歲時攢下零花錢買來的書籍,與讀書相比,麗恩更喜歡收藏圖書。手輕輕撫摸著書脊,揚起了灰濛濛的塵土,摻在細小的陽光粒子中,四散開來。麗恩非常喜歡陳舊的紙張的味道,她把堆在閣樓裡的書全都找了出來。
“我特別喜歡舊書,也愛上了陳列舊書的舊書房,我決心把閣樓佈置成世界上最美麗的舊書房。所以,30歲以後,我又開始四處探尋小衚衕藏得很深的舊書店,有熟人去國外旅行,我就寫下書名拜託人家幫忙購買。這樣,漸漸地,我可以和來到自己身邊的書對話了,雖然這一點很難讓人理解。怎麼說呢?就像是靜謐的曙光女神。收集來的書,我沒有全看,不過,卻學會了與它們相處的方法。”
有的時候,麗恩會費盡周折買回一本珍貴的古書。每次發現新的舊書店時,她都要與店主合影,還把照片擺放在書桌的每一個角落。麗恩的閣樓成了她內心深處一個美麗、安靜、寂然的世界。
有一天,老公突然回來了。麗恩喜出望外,但另一方面,覺得自己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在衚衕裡亂逛了,她甚至還覺得有些可惜。後來,在麗恩這種愛好的影響下,麗恩的丈夫每次出差都會給她提供珍本圖書,他成了舊書房的另一位主人。
“營造一種家庭氛圍吧,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讓自己的精神有歸依與寄託,生活就不會空虛,這也是我從生活中悟出的深刻含義。創造一個世界的工作不就是生活嗎?埋頭於此的人的30歲又將何等美麗?等到書有10 000冊的時候,我要把它們捐贈出去,然後再重新積攢10 000冊,創造一個新的世界。這樣一來,在我30歲的背影中,其它人也能從中發現新的夢想吧?”
。。
從孤獨之中尋找安慰
“我在公司聽到‘大嬸能做什麼啊’之類的話,就會緊張一整天:這是不是在說我啊?我要抽空去機關辦事,為父母預約醫院,要急急忙忙下班回家為公公婆婆做晚飯,要察言觀色,看看老公是不是因為我多幹活了而不自在,唉,天天圍著人和事忙得團團轉,還是感覺很孤獨。女人三十,就是一場與孤獨相抗衡的淒涼戰爭。”
30歲的惠明希望獲得一點安慰。並非要把身心寄託在隨便什麼人或任何物件上,她只是渴望有一個可以讓她穿著短褲和涼拖,啪噠啪噠去找他,然後一言不發地躺在他身邊睡上一覺的物件。
“結婚以後,我和朋友們漸漸疏遠了。所有的生活都圍著家庭和單位轉,身邊沒有可以敞開心扉交談的人。除了家人,?…能毫無條件地安慰我呢?我拼命思考這個問題。隨後,一家小小的寺院不同尋常地走進了我的視野與心田。”
惠明找到的寺院寧靜寂寥,是個清幽之所,幾位僧侶靠供養生活,過著簡樸的日子。不知為什麼,她感覺這所寺院的外觀和自己的現狀十分相似,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因,並不是佛教信徒的惠明才幫忙打掃寺廟的院子,經常捐些香火,三步一拜,從中獲得了充分的安慰。
“寂寞空虛的時候我就會去寺院,僧人們默默地接受了我,把我視為寺院的一處風景,沒有人問我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我在簡樸的小房子中睡一會兒,起來後四處溜達溜達,幫著上供,把風吹過的聲音當做朋友的細語叮嚀,再睡一會兒如此反覆,我突然找到了與自己對話的途徑,明白了穩妥安慰自己的方法。渴望產生渴望,渴望又覆蓋渴望,就這樣,一晃度過了兩年時光。”
除了惠明,還有很多人經常到這個寺院,他們也和惠明一樣,停留一會兒就離開了,離開之後又回來停留一會兒。他們彼此之間沒有交談,也許,他們也從已成為寺院一道風景的惠明身上獲得了平和的心境與安慰。
“剛開始的時候,我一覺得孤獨就跑過去,現在,沒有感覺孤獨,我也會過去。我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我明白了一個大道理。‘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