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百十來斤吧,即使生手操著簡單的工具也能挖個十幾斤。帶回去除分給鄰居和朋友,剩下的也夠吃上幾天,實在吃不了,便將蛤肉晾製成幹品,留待以後慢慢食用。
蛤蜊,一名海蛤或文蛤。或白殼紫唇,或殼上有花紋,故稱文蛤或花蛤。形圓;大小不等。蛤蜊不但味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其肉及殼均入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提出蛤蜊肉有潤五臟、止消渴、軟堅散腫的療效。殼粉則對咳逆上氣、項下癭瘤、搐溺抽風、心氣疼痛等有治療作用。
蛤蜊製成的藥膳相當多。如蛤蜊麥門冬湯對腦力衰退、遺精盜汗有療效;川芎蛤蜊湯有益智健身、防治神經衰弱的作用。為大眾所喜愛的蛤蜊菜餚各地更為豐富,如烤蛤蜊、芙蓉蛤蜊、蛤蜊薺菜湯、蛤蜊冬瓜湯、蛤蜊鯽魚、蛤蜊黃魚羹等。
蛤蜊黃魚羹是浙江寧波一道頗負盛名的風味菜餚。在寧波人們喜歡黃魚製作的菜餚,通常將黃魚去皮去骨,切為丁,加其他配料和鮮湯,烹製為羹。蛤蜊黃魚羹取用蛤蜊與黃魚肉製成,色澤潔白,湯汁濃稠,近百年來盛行於浙江和上海等地,是宴席上的上品佳餚。黃魚乃魚中佳品,蛤蜊則有“天下第一鮮”的美譽,二者搭配,其美味自是非同尋常。
蛤蜊黃魚羹的製作方法為:洗淨的蛤蜊放入鹽水中養兩小時左右,使它吐淨泥沙,取出,入沸水鍋,待蛤蜊殼略張開時撈出,剝殼取肉。將黃魚肉切成丁,雞蛋打成蛋液。炒鍋燒熱,放入熟豬油,燒至五成熱時,下蔥末、魚丁煸一下,隨即放入酒、鹽和肉湯。湯沸後,撇去浮沫,加入味精,用溼澱粉調稀勾芡。放入蛤蜊肉,用炒勺輕輕攪一下,淋雞蛋清、豬油,用炒勺輕輕推一下,出鍋裝盆,撒上火腿末、蔥末即成。
三絲敲魚的傳說(圖)
到過溫州的人都說溫州的小吃多,其中使人難以忘卻的當推三絲敲魚。
說起敲魚,有一段饒有趣味的傳說。溫州某古剎有一位老方丈,孤身一人赴福建取經。不幸途中遇上大風流,小船頃刻覆沒,老方丈葬身魚腹。留在寺中的小和尚獲知噩耗,悲痛萬分,便帶唸經的木魚,到師父遇難的地方唸經超度。過了七七四十九天,驀地,發現海面上浮起了許多金光閃閃的黃魚。小和尚看著看著,猛然想起師父走時穿的那件黃色袈裟,心想這些魚肯定是吃了師父的肉體才顯出黃色。於是、他怒火中燒,立即把這些黃魚撈起來,剝去皮,淨內臟,抽了骨,把魚剁成肉腐,然後放在木魚上狠狠地敲起來,把魚肉敲成一片片薄餅狀的魚片,他把這些魚片放在船上曬乾,帶回留念。由於數量過多,多餘的就留在船上。船翁吃飯時,揀了些魚片切絲熬湯,沒想到味道異常鮮美。訊息不脛而走,“敲魚”這道製法奇特的菜餚也就流傳至今。
抗金義士與金華火腿(圖)
在中國餐廳的許多高檔菜餚裡,配料裡都往往需火腿調味。而金華火腿是其中的最著名品種。說起這火腿,金華人還會驕傲地向你說起這火腿的由來:北宋末年,著名抗金將領宗澤帶領著家鄉一帶的數十萬抗金義士正在開封一帶與金兵苦戰。他的大軍人稱“八字軍”,因士兵臉上均刺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當年曾威震河朔,令金兵喪膽。但朝中的投降派不但不支援宗澤,而且還不時散佈宗澤吃敗仗、要投降等謠言。家鄉父老們放心不下,便在那年冬季前借為子弟兵送寒衣之機,特派宗澤的堂兄帶隊以探明情況。父老們除了寒衣,還為子弟兵帶去豬肉、肥鵝等吃食,以示犒勞。但金華離汴京何止千里,勞軍隊伍為防止豬肉變壞,只好一路走一路往豬肉上抹食鹽,誰知等到了汴京後,豬肉不但沒壞,而且色澤紅豔,味道濃香,比鮮豬肉好吃多了。子弟兵吃上從未吃過的豬肉,便向宗澤老將軍請教,宗澤說:“這是家鄉肉。”自此以後,家鄉肉出了名。這家鄉肉不但鼓勵大軍再打勝仗,而且也使金華創制出天下一道名品,並傳播於海內外。
王昌齡與懷胎鮮魚(圖)
此菜源於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唐代大詩人王昌齡乘船路過浙江馬當山。船家說:馬當山上有座神廟,行人過此多祭祀。於是王即備酒肉及草履祭祀,並於祭祀後將祭品投到江中。船過馬當山後,他忽然想起,自己上船前買的那把金鑄刀是放在草履中的,甚感懊悔。正在這時,一條三尺多長的大魚一下子躍到船上,詩人大喜,因其最喜食鮮魚,便讓人捉住魚烹製。待開啟魚腹時,發現祭品和那金鑄刀均在魚腹中,眾人無不稱奇——懷胎鮮魚就是杭州廚師在這個故事的啟發下創制出來的。不過,魚腹中放的不是金鑄刀,而是蝦仁、火腿、香菇等美味——可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