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到美國去,想大洋彼岸人生地不熟,需要有個可以幫忙的人,這就想到了從駐美大使任上退下來、正在紐約作寓公的胡適身上。1954年10月25日,張愛玲給胡適寫了封簡訊,同時寄了她的長篇小說《秧歌》請胡適指點。不久胡適回信,給予《秧歌》以很高的評價。張愛玲接信,大喜過望,便又寫了一封信去,不只向胡適表示感謝。
張愛玲到美國後不久,便約了好友炎櫻一同去拜訪胡適。過了沒幾天,胡適回訪張愛玲。而後張愛玲又一人去見胡適,這次是在胡適的書房裡:上一次應是在客廳。這次沒有了慈祥的胡太太與活潑的炎櫻,張愛玲拘謹起來,結果面對胡適“如對神明”。
張愛玲與胡適見面後沒幾天就到了感恩節。胡適約張愛玲“吃中國館子”,可惜張愛玲先已隨炎櫻到朋友家吃過烤鴨,過後又因逛街著涼嘔吐,無法應約。
就在這冬季,張愛玲與胡適見了最後一面。那次見面,是胡適到張愛玲住的第87街上的職業女子宿舍來看她。那天胡適坐的時間不長,兩人交談的內容張愛玲在《憶胡適之》裡也說得草草。後來張愛玲為申請到免費提供食住的藝文作場進行寫作,不止一次寫信給胡適,請他作擔保人。胡適是有求必應。並且將她送的那本《秧歌》通篇圈點了;又在扉頁上題了字後寄回給張愛玲。張愛玲“看了實在震動,感激得說不出話來”。
後來胡適回臺灣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1962年2月24日突然去世。張愛玲於數年後寫了一篇十分感人的《憶胡適之》,深情懷念胡適。
友誼之路不平坦:陳硯秋與俞振飛
著名崑曲小生俞振飛比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年長兩歲,早年只是上海一家票房的票友。1923年,程硯秋第二次赴滬演出時,急需一個小生搭檔,經人介紹結識了俞振飛。兩人年齡相仿,志趣相投,一見如故,合作演出珠聯璧合。
從程硯秋內心來說,他有意就此納俞振飛為麾下,共創一番事業。然而,俞振飛的父親一向不主張兒子下海,只允許他偶爾玩玩票。儘管俞振飛也很願意與程硯秋繼續合作下去,但無奈父命難違。兩人不得不分了手。
數年過後,程硯秋又到上海演出。這時,俞父已經去世。程硯秋見到俞振飛的第一句話就是:“這下你不能再說是你父親不讓你演戲了吧。”然後,他說服俞振飛隨他北上,介紹他拜京劇小生程繼先為師學習京劇。可是,俞振飛初在北京登臺,被戲迷們欺生。他一怒之下,不告而別。
轉眼又過去了兩三年,程硯秋與俞振飛又在上海見面。在程硯秋的力勸下,俞振飛第二次為程硯秋下海。從此,兩人合作演出長達四年,直到抗戰爆發。在這期間,“程派”大多數新戲裡的小生,都有俞振飛擔當。
由於時局混亂,演藝環境越發惡劣,戲院冷清,各戲班都陷於無戲可演的窘境,收入銳減。面對經濟危機,程硯秋決定縮減開支,因此取消了俞振飛每月250元的固定包銀。這令俞振飛相當不滿。為爭取自己的權利,他不惜採取了罷演的極端方式。兩人的矛盾,就此公開。隨後,俞振飛發表宣告,宣佈脫離程硯秋的“秋聲社”。兩人分道揚鑣。
抗戰結束後,程硯秋主動求和,又力邀俞振飛合作。經過數載風雨之後,兩位藝術大師彌合了裂隙。一切恩怨,就在熱情相擁間,化為烏有。
txt小說上傳分享
敬醋並存:張愛玲與蘇青
張愛玲與蘇青同為成名於20世紀40年代上海淪陷區的一對女作家,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常被人相提並論。而生活中,她倆也是常相往來的朋友。
張愛玲與蘇青的交往,是從蘇青1943年秋創辦《天地》雜誌向張愛玲約稿開始的,那時張愛玲已在文壇上嶄露頭角,人又是有架子的,稿子不肯隨便給人。蘇青頗知人心理,在寫給張愛玲的約稿信中,打性別牌,一句“叨在同性”,把張愛玲逗得笑了起來,這一笑,心就軟了,何況《天地》也並非末流刊物。
至1945年夏為止,張愛玲在《天地》上發表了許多散文。其中有與蘇青做同題文章的《談女人》,還曾與蘇青在同一專題下作文。藝術上兩人彼此非常敬重。蘇青在雜誌編後記裡不時誇讚張愛玲的作品,比如稱《封鎖》為“近年來中國最佳之短篇小說”。張愛玲一有作品集要出版,蘇青馬上又很積極地加以宣傳推薦。張愛玲則寫過一篇題為《我看蘇青》的長文,堪稱蘇青的知人之作,她在文中寫道:“低估了蘇青的文章的價值,就是低估了現地的文化水準。”利用自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