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牟嘀匱�剩��蠆嘀匚難Т醋鰲I虼遊母涸鵓嚀宓謀嗉�ぷ鰨�庋��虼遊囊簿統閃吮狽街��謀ㄖ礁笨�鞽秩恕S捎謁�吶�Γ�洞蠊�āの囊嶄笨�煩晌�苡搿渡甌āぷ雜商浮繁燃綺⒘⒌囊桓鮒匾�暗亍�

到北平後,沈從文就著手準備與張兆和的婚事,可是他手頭沒有多少積蓄,張兆和就將自己一隻戒指,讓沈從文當掉。當時,沈從文寄居在楊振聲家裡。這一天楊家的管家將沈從文換下的褲子拿去洗時,發現口袋裡的有張當票,恰巧沈從文不在,就交給了楊振聲。楊振聲這才發現沈從文手頭拮据,就預付給他50塊錢的薪金。幾年後,楊振聲與張兆和的四妹提起這件事時說:“訂婚時都是男士送給小姐戒指,作為信物,哪有還沒有結婚,就當掉小姐的戒指的!”

抗戰爆發後,楊振聲、沈從文與北大、清華的一批教師撤離北平。楊振聲被任命為長沙臨時大學的主任秘書,負責組織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師生南遷的疏散和善後工作。西南聯大成立時,楊振聲擔任敘永分校主任,聘任沈從文為國文系教授。過了一段時間,張兆和帶著楊振聲留在北平的子女來到昆明,他們和楊振聲一家住在蔡鍔的舊居里,形成了一個特殊時期的“臨時大家庭”。大家一起做飯,一起吃飯,長幼有序,其樂融融。此間,楊振聲、沈從文和朱自清等人在教務之餘,仍然繼續編纂國文教科書。他們分工細緻,每週聚會一兩次,工作進行得井然有序。抗戰勝利後,他們一起回到北平,楊振聲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沈從文在中文系任教,直到解放後楊振聲調到東北人民大學工作,沈從文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他們才分居兩地,很少見面了。

落魄時的忘年交:陳獨秀與臺靜農

陳獨秀與臺靜農都是安徽人,陳獨秀的家鄉懷寧和臺靜農的家鄉霍丘,都屬於皖北,卻一個在南,一個在北。陳獨秀曾在北大擔任文科學長,可是在臺靜農1922年進入北大時,陳獨秀已於1920年離開。一向很尊敬陳獨秀的臺靜農,在抗戰前卻一直無緣與陳獨秀相識。

在1938年10月他們卻在四川江津縣(今重慶市)意外地相識了。1937年8月陳獨秀被釋放出獄後,他和妻子潘蘭珍在武漢住了一段時間,於1938年7月搭乘中國銀行的飛機到了重慶。幾天後他們來到江津縣,投奔他的好友鄧仲純。這一年的10月19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舉行魯迅逝世兩週年紀念會,老舍邀請住在江津白沙場的臺靜農,到重慶作魯迅生平報告。第二天台靜農回到江津,順便去看望他在山東大學時結識的好友鄧仲純。鄧仲純在這裡開了一家“延年醫院”。臺靜農剛一進門,鄧仲純就大聲說:“靜農到了!”原來陳獨秀聽鄧仲純說臺靜農要來,就提前到他的小醫院來等臺靜農。這是他們的第一次見面。

江津縣城與白沙場都是長江口岸,兩地坐船隻有三個小時的路程,陳獨秀與臺靜農時常見面和通訊。當時,陳獨秀準備寫兩本書,一本是有關中國歷史的書,一本是有關文字的書。他將在南京獄中寫的《中國古史表》寄給臺靜農,請他油印二十餘份。他給臺靜農寫信說:“中國文化在文史,而文史中所含有烏煙瘴氣之思想,也最足以毒害青少年。弟久欲於此二者各寫一有系統之著作,以竟《新青年》之未竟之功。文字方面始成一半,史的方面更未有一字,故擬油印此表以遺同好,免完全喪失也。”關於文字的書,他倒是為了餬口編了一本《小學識字讀本》。書名“小學”,即含有漢代以後以研究文字為“小學”的意思,也意味著為小學教師所用。他寫這本書,目的是想詮釋文字的來龍去脈,讓學習者知其所以然。他運用了許多新興學科知識,克服了古人的侷限,這確實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他在編寫這本書時,臺靜農給予他很多幫助。當時臺靜農在編譯館掛職,經常給陳獨秀借閱一些參考書,還為這本書聯絡出版事宜。國立編譯館館長陳可忠答應出版,併為陳獨秀預支稿費五千元。遺憾的是陳獨秀沒有來得及見到這本《小學識字讀本》的付梓,就在1942年的5月病逝了。

為了感謝臺靜農,陳獨秀生前將自傳手稿送給臺靜農,他在後面寫道:“此稿寫於1937年7月16日至25日,時居南京第一監獄,敵機日夜轟炸,寫此遣悶,茲贈靜農兄以為紀念。” 陳獨秀在江津居住的四年間,與臺靜農通訊百餘封,臺靜農成為他唯一可以依靠的忘年朋友,事無鉅細幾乎都依靠臺靜農幫忙。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敬與親如叔侄:張愛玲與胡適

50年代從大陸到了香港的張愛玲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