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txt小說上傳分享

同聲相應的作家:魯迅與茅盾

1920年年底,商務印書館為了適應五四運動的新文化潮流,決定改組《小說月報》,責成編譯所所長高夢旦來做這件事。他就交給該刊“小說新潮”的編輯茅盾來完成,並要求1921年1月出版該辦的第一期。茅盾立即著手組稿。他早就讀過魯迅和周作人的文章,可是與他們素不相識,苦於無法與他們取得聯絡。於是他想到了王統照,他曾經給王統照在《小說月報》上發表過作品,就寫信給王統照,請他幫忙組稿。

幾天後,茅盾突然收到一個叫鄭振鐸的人的來信。他們也是素昧生平,鄭振鐸自我介紹說他是王統照的好朋友。他們由周作人牽頭正在組織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希望他能參加。這樣,茅盾就與周作人、魯迅取得了聯絡,彼此間的往來也越來越多。魯迅多次為《小說月報》提供稿件,支援茅盾的工作。像他的小說《端午節》、《社戲》、《酒樓上》等都是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茅盾曾就《小說月報》的革新和編輯問題,多次與魯迅磋商。特別是在反擊“禮拜六派”的鬥爭中,魯迅、鄭振鐸、周作人都發表文章,給予茅盾很大支援,使得原本是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月報》,改革為文學研究會作家的創作陣地。這是一次文學革命,對近代新文學史具有劃時代的開導作用。

附帶說一下,“文學研究會”成立時,魯迅在*任職,根據北洋政府的《文官法》的規定:政府官員不能和社團發生關係。因而魯迅沒有參加“文研會”,但他對“文研會”的工作還是很支援的,周作人起草的《文學研究會宣言》,就是經魯迅審閱後才公佈的。

魯迅與茅盾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926年,魯迅去廈門大學任教時,路過上海,鄭振鐸在“消閒別墅”為魯迅接風,邀請茅盾作陪。因為魯迅來去匆匆,他們沒有來得及深入交談,第二天魯迅就離開了上海。第二次見面是在1927年10月12日。此前的一天傍晚,茅盾夫人孔德沚告訴他,魯迅搬到*裡23號,我們家的前門正對著他家的後門。茅盾本想去拜會魯迅,可是當時大革命失敗後,他秘密來到上海創作小說,生怕暴露身份,也擔心為魯迅招徠麻煩,就沒敢貿然拜會他。不料,幾天後,魯迅在周建人的陪同下,來登門看望茅盾。茅盾感到喜出望外,魯迅是知道他通緝令在身,行動不便,特來拜會的。這次見面,他們交流了很多時政訊息,還彼此介紹了自己的創作打算。魯迅表示要在上海定居下來,專事寫作。此次會見之後,茅盾寫了篇《魯迅論》,以“方璧”為筆名在11月號的《小說月報》上,並以此表示對魯迅來上海的歡迎。這是中國文壇上第一篇全面評論魯迅的長文,反映出茅盾是魯迅的最早的知音。

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一度擔任“左聯”的執行書記。從此,茅盾和魯迅的聯絡更為密切,他們並肩戰鬥,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和社會鬥爭。1931年,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魯迅和茅盾等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和《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同年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訊息傳來,魯迅和茅盾等8名作家聯名發起為小林遺族募捐。

1934年9月;茅盾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誌,為進步文學的翻譯事業開拓了新路。1936年2月的一天,茅盾到魯迅家去談別的事,臨告別時,魯迅說史沫特萊昨天來訪時告知,紅軍勝利到達陝北了,並建議拍一個電報到陝北表示祝賀。魯迅徵得茅盾的同意,委託史沫特萊給陝北拍了一封祝賀勝利的電報:“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

魯迅逝世時,茅盾正好回鄉看望母親。接到電報時,正值他的痔瘡發作,不能乘車或乘船。等到出血略止,回到上海時,喪事已完畢。他的妻子孔德沚參加了魯迅治喪委員會的工作,魯迅用的西式棺材就是孔德沚陪著宋慶齡選購的。

胡適愛才,一廂情願:翁文灝與胡適

翁文灝,字詠霓,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我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之一。1902年考中清朝秀才,清朝末年到比利時留學,於1912年獲得比利時魯凡大學地質學博士。他是我國的第一個地質學博士。1913年年初回國後,在北洋政府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工作。1916年由我國地質事業的創始人章鴻釗牽頭組建地質調查所,丁文江擔任所長,翁文灝參與其中,並於1921年接替丁文江擔任所長。1920年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