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也動了心思。
他倒是有個遠方侄子,而今在戶部打雜,好歹是個京官,走了王太傅的路子,補的五品員外郎這個閒職,難得林如海不排斥他的身份,倒是有意結親。
不過想了像,為免尷尬,還是試探了一句。
“不知令嬡可有許人?”
林如海聞絃歌而知雅意,頓時撫須而笑。
“三年前有個不知好歹的小子,與我打賭,僥倖贏了,我已將小女許出去了!”
“哦?”
馮公公來了興趣。
“那人是何身份?”
“不過是區區一舉子而已,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見林如海不願多提,馮公公知機轉換了話題,聊起了京城的見聞。
慈航真人得道於殷商時期,屬於太古仙人,後期神話混淆
慈航真人就其來源道教有二種說法。
歷史記憶中的“慈航道人”
慈航道人,是道家女真神仙。道場位於普陀山落伽洞,手持法寶為三寶玉如意,清淨琉璃瓶。
根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普陀落伽巖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王時修道於此,已得神通三昧,發願欲普度世間男女。嘗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大士。
《靈寶經》裡也曾描述慈航道人原為禪黎世界墜王的女兒,到了4歲還不能說話,王覺得很奇怪,就將她丟棄於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沒有糧食,卻能吞食日月之精華。在《封神演義》中慈航道人為元始天尊門下十二金仙之一,法術排名前三,戰績輝煌。所以慈航道人的出現時代應該是在商末周初,系女性形象,法相慈悲莊嚴。
依照道教的說法,慈航真人乃是原原本本的女真,而佛教的觀世音則是從一開始就是男人身修行的。再者,依照《歷代神仙通鑑》來說慈航真人商朝得道,而依照佛教《楞嚴經》來說,觀世音,遠在恆河沙劫前,就已經修成(《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謂菩薩自述,往昔恆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於正定,觀世音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為觀世音號”)。而且依照佛教經典,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繼承者。
依照種種經典來判斷,十分明顯,慈航真人不是觀世音菩薩,他們之間有十分清楚且明顯的差別。在唐朝菩薩改為女像後(這是政府行為),再加上後世《封神演義》等小說,從而導致部分不研習經典的道士產生了慈航真人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想法,再加上,全真派提倡三教合一,有意或無意加深這一觀點,於是就造就成了今天慈航就是觀音這觀點的濫。甚至連道教協會網也是如此說明介紹,而且道教協會網所例舉的觀音事蹟不過是後世小說家們的偽造,是不被佛教承認的(正統佛教關於觀音的記載統統都在經典裡,他們佛教是絕對不會承認小說之中的事蹟的)。由此可見,道教流傳至今有多沒有自信和混亂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改道
車隊行至小山谷不遠處,前方探馬回報。
“山谷內無故起怪霧,還有火光?”
校尉下馬,從馬背側面一個袋子裡,取出一個長筒望遠鏡,舉起來,望向遠處。
果然山谷籠罩在一片白霧之中,隱約閃過火光。
“青天白日的,怎麼竟然出這種異象?”
“這一路上就沒太平過。”
校尉也是鬱悶,貌似自從接了這趟差事之後,就沒那一日是不出狀況的。
什麼驛站的馬被人下藥,什麼橋斷了,什麼趕路遇到泥石流
不時還會遇到幾個企圖混進車隊的探子之前他們是以行商的身份喬裝打扮出行的。
後來,乾脆就不再掩飾,光明正大打出了欽差旗號,一路廣發公文,請出王命令牌、聖旨,這才消停了半個月。
可踏上江南之後,對方也不再掩飾了,刺客、盜匪、汪洋大盜、江湖散人,那是一個個輪番上
“甄家!哼!取死有道!不殺不足以平憤!”
校尉放下銅製的雙通望遠鏡,小心地放在墊著數層厚厚棉布的盒子裡收好。
這可是舶來品,上面鑲嵌著打磨好的水晶,價值不菲,即便是他的俸祿不少,也只捨得買了一隻。
雖說隨軍術士也有法術,可以望得更遠,可那幫術士大爺也未必願意為此浪費法力,還是用這個好,不求人。
想到術士,校尉頓時有了主意。
喚來親兵,對著說。
“去請隨軍的術士大爺們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