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鐵花讓七妹伴母在路邊等候;自己挑起衣物並帶五妹朝前疾行四五百步停止,要她看守物件;立即返身到後一站,背起母親、帶七妹疾行到放衣物處,再放下母親,讓她小憩;繼而奮力挑起衣物,帶五妹朝前趕。停止;再返身負母繼續前行……如此反覆地在密雨、泥濘中與死神賽跑的“雙重行”,竟又趕了5裡多,終於脫離險境。如此顛沛困苦中,錘鍊了他堅韌的意志,養成勇於迎戰的個性。
。。
在大山中蓄雄勢(2)
除了逃難外,胡鐵花面對盜賊搶劫,勇悍地予以還擊,“常偕其昆季狙伏擊賊,或抄路剪賊尾隊,屢得手”,因此有了初次的軍事實踐。
逃難生活結束不久,頗孚眾望的胡星五在主持重建胡氏宗祠中途歸天了。鐵花遵照伯父遺願“學作八股將成篇,可令卒業”,赴上海就讀於龍門書院(1869年),時年28歲。其實在1865年他已參與建造上莊胡氏宗祠,當時由胡星五抱病主持。因為家鄉建宗祠,他在上海只讀了三年書,但“龍門”學涯三年,卻是他思想的轉換期。尚在他24歲(1865年)時進學秀才;進了龍門書院後,他就淡薄科舉功名,開始關注時事國是,他對程朱理學、史學、經濟之學頗有心得,研讀詞章也有體會,但他不屑於同學“僅僅工於時文,專揣摩舉子業者”,而“時鈍夫閱《資治通鑑》,每見歷朝用兵爭戰之際,成敗大半取於得地利與否,而自苦不明於地理 ”。他發現清廷封疆大吏多因對邊徼地理無知而造成誤國後果,這一嚴酷的現實必須改變,因此他“心惟專注輿地圖書”,並“畢生樂此不疲”。胡鐵花後半生踏勘東北白山黑水,考察海南島黎峒山寨,及至治理臺灣台東,可以說龍門書院注修輿地學是為起點,而發韌者,乃是他的憂時感事的愛國思想。
很可惜,家鄉建宗祠大事中斷他的龍門書院學習生涯。告別時,有名文學家、道光進士、書院山長劉熙載(1813——1881)贈言於他:“為學當求有益於身,為人當期有益於世。在家則有益於家,在鄉則有益於鄉,在邑則有益於邑,在天下則有益於天下——斯為不虛此生,不虛所學。不能如此,即讀書畢世,著作等身,也無益也。子其勉之。”進書院前,胡鐵花在攜家口逃難中已這樣做了;以後無論在家鄉,或奔走天下,恩師劉熙載的臨別贈言,成了他為人一世的座右銘。
胡適在他的《我的信仰》中說:“我父胡珊,是一位學者,也是一個有堅強意志,有治理才幹的人。”“堅強意志”已在他率家人逃難中初露頭角,而在其後主持重建上莊胡氏宗祠工作中,治理才幹得到充分發揮。
洪楊戰禍,把上莊胡氏的宗祠完全焚燬掉、家譜失落零亂了。封建時代,造宗祠、修家譜,是頭等大事。重建胡氏宗祠,由40世裔孫、大伯胡星五抱病負責,但實際上均由年過25歲的胡鐵花操作,前後達12年之久(1865——1876)。1872年他上海龍門書院輟學回鄉後,就全力以赴投入這項巨大工程,這是胡鐵花出山前,勞心勞力,甚至付出聲死代價做成的一樁大事業。
首先是籌款。銀錢靠向胡氏族人募集,主要來源於本地族人和商旅於屯溪、休寧(胡開文筆墨業)、上海的族人。但是戰爭剛結束,本地胡氏族人十室九空,捐不出錢來,於是逐漸矛盾激化,抗丁工捐演變成武裝衝突,“八十餘人已製成利刀八十餘口”來抗爭。胡鐵花並不因此罷休,準備背水一戰,“急購大杉板,僱工人為制二棺,意以其一為先妣百年後備;一即自備以待眾人之刀也!”他確是抱以死抵制武裝抗捐的,鐵花私下對他的四弟介如說:“沒有什麼可怕的!我如果被殺,你可將這口棺材收殮我的屍體,殯厝於宗祠的中堂,我就死而無憾了!”說到就做到,他乾脆移居工地——建造中的宗祠帳房,正面迎戰。由於胡鐵花制棺表示寧死勿退、矢志不渝的決心,震憾了想鬧事的休寧胡氏一夥人,他們頭兒覺得茲事體大,趕緊煞車,“急叱令從退”,對胡鐵花說:“今天我門是來和你從容商事的。”機靈的胡鐵花隨即宣佈,“依祖宗之舊例,丁工捐不交清的,這家的祖考神主不準入祠。”這是十分厲害的一著,封建宗族社會中祖宗牌位不能入宗祠,等於被開除出宗籍,是罪不可赦的,無緣無故的,誰敢冒這大不韙?於是本宗族分攤捐款問題終於轉危為安,和平解決了。
接著是施工。胡鐵花指揮有方,大公無私,任勞任怨,乃至遇事議不決時獨斷專行。當然這是建立在“詳高廣尺寸,計當用大小材木若干”,“如何購材,如何興工”等實地調查、精密計算基礎上的。一旦籌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