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聲譽是源於在《新青年》倡導“文學革命”,抨擊封建文化,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陳獨秀於1915年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於1916年搬到北京,改名《新青年》;1918年1月,《新青年》改組為同人刊物,成立編委會,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錢玄同、高一涵、沈尹默輪流主持編輯工作。這六人圈子外,還有幾位堅定的撰稿人:魯迅、周作人、張慰慈、陶孟和、王星拱、劉半農。他們“要擁護德先生(按:民主,音譯德莫克拉西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對禮教、禮法、貞節、舊論理、舊政治。要擁護賽先生(按,科學,音譯賽因斯Science),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陳獨秀語)。作為《新青年》同人的中堅,胡適在“德莫克拉西”、“賽因斯”兩面旗幟下,執筆衝鋒陷陣,留下不少閃爍歷史光輝的篇章。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兔子年輪”中最年輕一隻(2)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新青年》4卷4號,1918年4月),提出其宗旨為“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又,與陳獨秀、錢玄同通訊,討論《中國今後文字問題》,(《新青年》同期),主張“先用白話文字來代替文言的文字,然後把白話文字變成拼音的文字”。

——《易卜生主義》(《新青年》4卷6號,1918年6月),揭露現實社會男盜女娼、贓官汙官政治,要像易卜生寫實主義那樣寫家庭社會如此黑暗腐敗,覺得家庭社會不得不維新革命。

——譯易卜生戲劇《娜拉?第三幕》(《新青年》同期)。

——《答任叔永書》(《新青年》5卷2號,1918年7月),再次強調要用白話文寫詩作文。

——《美國的婦人》(《新青年》5卷3號,1918年9月,原是在北京女師大的演講),說若能用美國婦女的“自主”精神來補助中國姐妹的“依賴”、“賢妻良母”的觀念,可使中國女界有一點“新鮮空氣”。有了“自主”的男女,自然產生良善的社會。

——《論〈新青年〉之主張》(《新青年》5卷4號,1918年10月),該文是胡適與陳獨秀聯名復易宗夔函,指出創造新文學,對舊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新文學乃欲叫於春啼於秋者,安得不取而代之。

——《我對於喪禮的改革》(《新青年》6卷6號,1919年11月)。胡適慈母1918年11月23日病逝。返鄉奔喪前,撰成並印刷了訃貼,行文中革除諸如“不孝子××等罪孽深重”、“孤哀子××泣血稽顙(叩首)”等封建陋俗、虛偽套語,直白雲(按,原訃貼為直書)——

先母馮太夫人於中華民國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病歿於安徽績溪上川本宅。

敬此訃聞

胡覺 謹告

這份訃貼與在《新青年》上公開了,無疑是對封建喪禮改革的一個示範。

——《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新青年》5卷4號,1918年9月),說文學乃人類生活狀態的記載,人類生活隨時代變遷,故文學也隨時代變,一代有一代的文學。中國戲劇若能採用西洋戲劇最近百年來繼續發達的新觀念、新方法、新形式,才有改良進步的希望。

——《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6卷2號,1919年2月),表述他的“社會的不朽論”人生觀。無窮的“小我”一代傳一代,積成“大我”。“小我”是會消滅的,“大我”是永遠不朽的。胡適到1930年寫的《我的信仰》,則進一步發揮了“社會不朽論”。

1920年有一件載入中國文化教育史冊的大事,就是1919年11月,由胡適執筆並與馬裕藻、朱希祖、錢玄同、周作人、劉復等聯名向###遞交議案,提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翌年2月,###批頒了這個議案。從此,中國官方和學校教育便正式使用現代標點符號。胡適處心積慮倡導白話文,又結一碩果。

1920年3月,他的處女白話詩集《嘗試集》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發行了。兩年內賣出了一萬冊,又一次創下胡適書的奇蹟。這本實驗白話詩集是中國現代詩集之肇始,堪稱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高峰。《嘗試集》應是胡適“詩國革命”,嘗試新詩一個階段的總結。對於作者,這本詩集中包含胡適為之探索、為之捱罵、為之不屈、為之實驗與嘗試的歷程,也多少有點辛酸滋味,誠如他在4版自序(1922年)中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