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後果非常嚴重。
2。耳鳴的原因
耳鳴是指人們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條件下所產生的異常聲音感覺。如感覺耳內有蟬鳴聲、嗡嗡聲、嘶嘶聲等單調或混雜的響聲,實際周圍環境中並無相應的聲音,也就是說耳鳴只是一種主觀感覺。造成耳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耳部疾病
外耳道炎、耵聹栓塞、外耳異物等,中耳的急(慢)性炎症、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及內耳的美尼爾氏綜合徵、聽神經瘤,都能引起耳鳴。
(2)血管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也會發生耳鳴,如頸靜脈球體瘤、耳內小血管擴張、血管畸形、血管瘤等,來自靜脈的耳鳴多為嘈雜聲,來自動脈的耳鳴與脈搏的搏動相一致。
(3)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能引起耳鳴:植物神經紊亂、腦供血缺乏、中風前期、高血壓、低血壓、貧血、糖尿病、營養不良。
(4)藥物副作用
過量使用了對耳有毒性作用的藥物如慶大黴素、鏈黴素或卡那黴素等,也可出現耳鳴和聽力下降,且耳鳴比聽力下降出現得早。
(5)生活因素
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情緒過於緊張也可導致耳鳴的發生。
如果是短暫性忽來忽去的耳鳴,一般是生理現象,不必過分緊張,可聽之任之。如果是持續性耳鳴,尤其是伴有耳聾、眩暈、頭痛等其他症狀,則要提高警惕,儘早就醫。
3。耳內流液的訊號
正常情況下,人們的外耳道除了一些上皮脫落和少許乾性耵聹外都是乾淨的,如果發現外耳道內有液體流出,醫學上稱為耳漏。耳漏是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最常見的症狀,耳漏性質由水樣到黏稠惡臭皆有。耳漏可來自外耳道、中耳以及中耳周圍組織不同的部位,根據發生的原因、部位及病變的不同,耳漏分以下幾種:
(1)脂性液體
是由於耵聹腺分泌過多的關係,多呈黃褐色或淡黃色黏膠性油狀,黏附在外耳道口部或四壁,一般無臭味,俗稱油耳。有的人將此誤認為耳朵發炎化膿。
(2)水性液體
當發生顱腦外傷顱底骨折、鼓膜破裂的時候,會有清水樣液體從外耳道緩慢流出來,多混有血液。這是腦脊液耳漏的特徵,可能會引起腦膜炎,應特別注意。
(3)膿性液體
為化膿性炎症的表現,常見於急性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外耳道炎、癤等。此外,少見的化膿性腮腺炎、化膿性頸淋巴結炎等,破潰入外耳道時也可能有膿性液體出現。
(4)血性液體
大多與外傷有關,但要警惕血管瘤或中耳癌。特別是中耳癌,膿中帶血,其膿有惡臭,或有嚴重耳痛、頭痛,則為不祥之兆。應取外耳道或中耳內可疑的組織做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和治療措施。
所以,耳朵流液是多種耳病的不同表現,必須根據有無耳痛、癢、聽力障礙、病程長短、溢液的性質、有無面癱,結合專科檢查所見、X線、CT掃描確定病變部位,予以對症治療。
第二節 危險訊號(2)
4。耳內奇癢的原因
耳內瘙癢不止,如果用手或物摳挖後,可出現耳痛、灼熱等耳部感染表現,這是“外耳道黴菌病”的突發症狀。
外耳道黴菌病多由個人不太講究衛生引起,用手到處亂摸,或者使用了有腳癬者的擦腳毛巾,用摳了腳丫的手再去擦、挖耳道,這就會把黴菌帶入外耳道,外耳道潮溼、陰暗,給“喜潮怕光”的黴菌提供了繁殖的良好場所,從而使外耳道受到黴菌的感染,導致外耳道黴菌病。
因此,凡是耳朵有奇癢者,都應該想到自己有可能是感染上了外耳道黴菌病,應及早去醫院就醫,而不要用火柴棒、牙籤等搔癢,以防造成外耳道的外傷,或併發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癤等病症。
5。聽力障礙的原因
我國目前有一億兩千多萬人存在聽力障礙,而隨著環境噪聲的增加和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這一數字還會不斷增加。造成聽力障礙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遺傳因素
遺傳性耳聾佔所有耳聾病人的50%,並且其中絕大部分為難以治療的感覺神經性耳聾,如不能早期發現,往往會嚴重影響聾兒康復訓練的效果。
(2)精神因素
精神緊張、壓力過大及情緒激動可使聽力短期內下降造成突發性耳聾。
(3)疾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