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上去有很高的精確性,但事實上必須依靠對過去和未來做出的估計、判斷和假設。具體來說,第一,經濟事項本身難以精確測量。例如,固定資產到底“磨損”了多少?應該計提多少折舊?無形資產等“軟資產”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該如何計量?其價值是否發生了減損?該如何攤銷?這些都很難準確計算。第二,經濟業務在時間上延伸到未來,對企業財務狀況可能造成的影響及影響程度難以確定。例如,未決訴訟是否會敗訴?如果敗訴可能會承擔多少賠償責任?賒銷收入相關的現金能否流入企業?實際能收到多少金額?這些都需要會計人員根據可利用的資訊,估計各種可能發生的結果及其可能性大小。第三,經濟業務本身複雜多變,難以準確反映。如近年來發展極為迅速的衍生金融工具,其種類越來越多,形式日趨複雜,大多是一種尚未履行的或處於履行中的合約,由於金融市場瞬息萬變,金融工具的合約在簽訂之後往往存在著流動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多種風險,以成本計量很難反映其真實的價值,而其可能產生的利得和損失更是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難以準確反映。

〖提示〗 會計的兩大分支

會計有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我們通常所說的會計主要是指財務會計。財務會計側重於計算,也就是對花出去的錢進行核算,是面向過去的事後會計,為企業外部人員提供對決策有用的資訊,財務會計按內容深淺分為初級會計、中級會計和高階會計;管理會計,顧名思義,側重於管理,是對將要花的錢進行籌劃和控制,是面向未來的事前會計,是專為內部管理者提供服務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節 會計假設與會計要素(1)

一、會計假設—會計工作的基石

會計假設又稱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組織正常會計核算工作應當具備的前提條件。會計面對的是一個現實的複雜多變的社會經濟環境,要使會計核算工作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規律性,必須對會計工作提出一定的前提條件,即做出某些假設,從而使會計工作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比較理想的環境中。會計有四大假設,即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一)會計主體

進行會計核算,首先要明確其核算的空間範圍,即為誰記賬。會計主體假設是指假設會計所核算的是一個特定的企業或單位的經濟活動,而不是漫無邊際的。會計主體假設規定了會計核算的空間範圍。一般地,經濟上獨立或相對獨立的企業、公司、事業單位等都是會計主體。甚至只要有必要,任何一個組織都可以成為一個會計主體。

〖相關連結〗 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的關係

會計主體可以是獨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以是一個企業,也可以是企業內部的某一單位。法律主體必須是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組織。法院開庭審理案件,不論原告被告,有法律主體資格的,一定是××公司(即代表××公司的人)坐在席上。如果街邊的個體小餐館,作為原告或者被告,那席上坐的一定是餐館的老闆×××,而不會是××餐館。因為這個餐館不具有法律主體資格。法律主體一定是會計主體;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兩者的關係如圖1…1所示。

圖1…1 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的關係

老闆私人請客的發票能拿到企業報銷嗎?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會計主體假設了,要分清會計是為誰服務的。撇開老闆的身份不說,這筆費用不可以報銷。為什麼?這是因為這筆費用與企業或者說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沒有關係,也就是說不符合會計主體假設。因此,就企業而言,會計主體假設的真正含義是指:只有那些與企業或者說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有關係的業務才是該企業會計核算的範圍。

(二)持續經營

人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不能再生存下去,他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工作和生活。企業的會計核算也是如此。持續經營是假設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能永遠地進行下去,即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不會倒閉。這雖然是一假設,但基本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也有利於企業組織會計核算工作。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這樣的假定,不僅會計核算無法保持其穩定性,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也無法正常進行。

舉個例子,企業以15萬元購進了一臺裝置,預計可用5年,每年可為企業帶來收入4萬元。按持續經營假設,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能長期進行下去,即在可以預見的5年內不會破產。因此,這投入的15萬元可分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