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是不能稱述的,大辮是沒有言論的,大仁的仁愛是無心的。因為,道要是稱說了就不是真道,辯要是有了言論就不是大辯,仁要是固守一方就不是真仁。……(《莊子》內篇第二章《齊物論》)
商朝太宰蕩向莊子問仁的道理。
莊子說:“虎狼也有仁道。”
“這話怎麼說?”
莊子回道:“虎狼父子相親,不就是有仁嗎?”
太宰蕩說:“虎狼相親的仁太淺了,請問至仁是怎樣的呢?”
莊子說:“至仁沒有‘親’的關係。”
太宰又問:“我曾經聽說,不親就是子不愛父,子不愛父便是不孝;至仁會是不孝嗎?”
莊子答道:“不是的。你所說的孝不足以說明它的涵義。事實上,這並不是孝不孝的問題,而是比孝還要高的境界。”
如果只給天生麗質的人一面鏡子,而不告訴他,那麼他仍然不知道自己美。但是,說他不知,他似乎又有所知;說他不曾聽別人談過,似乎又有所耳聞。因此,他的美沒有減損,人們對他的喜愛也永無止境,這乃是本性使然。
聖人愛人,是別人為他形容的;要是不告訴他,他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愛人。但是,說他不知,他似乎又有所知;說他不曾聽別人談過,似乎又有所耳聞。因此,他的愛沒有減損,人們安於其愛也永無止境,這同樣也是本性使然。(《莊子》雜篇第二十五章《則陽》)
二、道往下
莊子說:“道是寂靜不動,澄清不雜的。……一出一動,萬物都緊隨其後。……沒有形狀可看,沒有聲音可聽,但在無形中,似乎又有實體存在,在無聲中,似乎又有聲相和。”(《莊子》外篇第一十二章《天地》)
灌水進去不見滿,取水出來不見幹,而且不知其源流何處,這就叫做葆光。(《莊子》內篇第二章《齊物論》)
第六章 穀神
穀神 (16 )不死,是謂玄牝 (17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8 )。
[語譯]
虛無而神妙的道,變化是永不窮竭的。它能產生天地萬物,所以稱作“玄牝”。這幽深的生殖之門,是天地的根源。它的體至幽至微,連綿不絕地永存著,而它的作用,愈動愈出,無窮無盡,自天地開闢以來,迄今如此。
一、天地有大美:萬物之源
天地有大美,然而卻不言語;四時有明顯的季節,然而卻不議論;萬物有生成的道理,然而卻不說話。聖人推原天地的大美,通達萬物的道理,因此至人、聖人均無為,只是效法天地的自然法則而已。
道的神明是極其精妙的,它能與萬物合為一體;而萬物的生死、形態卻隨自然而變化,所以並不知道它的根源在那裡?只知它從古以來就自然地生存著。
但,天地四方雖浩大無比,卻從未離開大道而獨存;秋天獸類剛生的毫毛,雖微小至極,卻能依靠大道而自成形體。由此可知天下萬物浮沉變化,不會永遠都是那樣的。
同樣地,陰陽四時按照自然的規律順序執行,像是存在,又像是不存在,沒有形跡,卻又有其妙用,萬物受它化育,卻不自知的,就是道的本根。懂得這個道理,便可觀察自然的天道了。(《莊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遊》)
至此,“道之德”大都顯現出來:道是萬物之母,不能名,更不能言;它出之有形,入於無形;既不行,又不言,是深不可測的眾生之源;它公正無私,它無所不在。
其週而復始執行的原則,產生了相對論,也湧出了成敗、強弱、生死等反論思想。
註釋
(1)玄。此字的意思是幽微深遠;同義語是“神秘”和“神秘主義”。人稱道家為“玄教”,或“秘宗”。
(2)妙可解釋為“本質”,作名詞用。是指奧妙莫測,真理不可知之意。
(3)是非是一般道德的審判和心智辨別的標準。如:對錯,真偽,是與不是,肯定與否定,及當與不當。
(4)莊子時,墨家為儒家強勁的對手。
(5)這兩句的解釋為:“如果把不同的種類合為一,所謂不同的地方自然就不存在了。”
(6)按字義作“天府”解。
(7)政治上的尚賢,是典型的孔子思想。
(8)中文的“虛心”解作“坦懷”或“謙虛”,是君子的特性。有時可解釋為“消極”。在老子的書中,“虛” “實”分別解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