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寧靜穩定,反倒能使人生在滔滔歲月之中進展執行而不息,感到納悶難解。
在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臘月,在把照顧父母的墳塋等事交託給堂兄子安和一個鄰人楊某之後,蘇氏兄弟乃攜眷自陸路返回京都。此後兄弟二人誰也沒再返歸鄉里,因為抵達京都之後,二人都捲入政壇的漩渦之中。後來雖然宦遊四方,但迄未得返里一行。
第七章 王安石變法
蘇氏兄弟在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到達京師。從那年起,中國則在政潮洶湧中捲入新社會的實驗裡,而此一政治波浪所引起的衝擊震盪不絕,直到宋朝滅亡而後已。這是中國最後一次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實驗,絕不是第一次。在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上,有四次變法,結果都歸於慘敗。最成功的一次是法家商鞅的法西斯極權主義,因為商鞅的學說由秦始皇——萬里長城的築造人,認真的實行出來。這個早期法西斯學說有二大特色,一為崇武,一為重農,但是這兩項仍是合而為一的,因為商鞅堅信有勤苦之農民乃有勇武之精兵,中產階級的商人貿易者,應當力予制壓。但是,盡人皆知,那個威力強大的軍事組織,依照此一學說已經建立,隨後發展起來,且已使秦朝的專政之君統一了全中國,正當這樣的政治學說要應用於全中國之時,一個龐大無比的帝國,真是出人意料,竟在數年之內崩潰了。
另外有兩次激進的改革,一次是漢武帝時,一次是在王莽當政時。第一次是按照桑弘羊的國家資本財政論,雖然戰爭綿延,國庫賴以增富,但是終以幾乎招致叛亂而廢止。第二次則因王莽被推翻而新政亦成泡影。所以,如今王安石變法成為第四次失敗,固不足為奇。但是在此四次新的實驗之中,每一次都是由一個具有創新力的思想家的觀點出發,其人寧願把過去全予屏棄,憑其信念與決心,全力以赴。王安石對商鞅極為欽佩,曾經寫過一首詩籲請大家對他當有正確的瞭解,此一事頗具重要意味。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凡有極權主義提出來,不論古時或現代,基本上的呼聲,都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歷史上,多少政治上的罪惡都是假借“人民”的名義而犯下的,現代的讀者自然不難明白。
王安石是個怪人,思想人品都異乎尋常。學生時代很勤勉,除去語言學極糟糕之外,還算得上是個好學者,當然是宋朝一個主要的詩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無圓通機智處人治事之術,除去與他自己本人之外,與天下人無可以相處。毫無疑問,他又是一個不實際的理想主義者。倘若我們說理想主義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骯髒,鬚髮紛亂,儀表邋遢,他是以此等惡習為眾所周知的。蘇洵在《辨姦論》那篇文章裡刻畫王安石說:“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說他:“囚首喪面而談詩書。”王安石是否喜歡以這樣特點異乎常人,我們無從知道,但是一個人把精力完全傾注在內在的思想上,自然會忽略了他的外表,這話倒不難相信。有一個故事流傳下來,說他從來不換他的長袍。一天,幾個朋友同他到一個寺院裡的澡堂會。在他由浴池出來之前,朋友們特意偷偷的留在外頭一件乾淨的長袍,用以測驗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經被換了。王安石洗完出來,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動了手腳,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麼樣,他總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們告訴王安石的胖太太,說她丈夫愛吃鹿肉絲。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說:“我不相信。他向來不注意吃什麼。他怎麼會突然愛吃鹿肉絲了呢?你們怎麼會這樣想?”
大家說:“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盤子裡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所以我們才知道。”
太太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麼地方?”
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眾人說:“我告訴你們。明天你們把別的菜擺在他前面,看會怎麼樣?”
朋友們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把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大家留意他吃什麼。王安石開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擺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還有一個故事說王安石在揚州太守幕府時,他徹夜讀書。那時的太守是韓琦,他後來做了宰相。王安石總是苦讀通宵,天將黎明之時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時,已然晚了,來不及洗臉梳頭髮,便連忙跑到辦公室上班。韓琦一看他那副樣子,以為他徹夜縱情聲色,就向他勸導幾句。
韓琦說:“老弟,我勸你趁著年輕,多用功念點兒書吧。”
王安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