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又兼九龍倉主席,可見九龍倉在怡和舉足輕重。
李嘉誠一直以置地為競爭對手,九龍倉引起他的注意,是九龍倉的“挪窩”。
與港島中區隔海相望的尖沙咀,日益成為香港的旅遊商業區。火車總站東遷後,九龍倉把貨運業務遷到葵涌和半島西,騰出來的地皮用於發展商業大廈。
李嘉誠讚歎九龍倉的創始人以極廉的價格獲得這塊風水寶地,如今水漲船高,身價百倍。
九龍倉先後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廈等著名建築,但在經營方式上,不足稱道,他們固守用自有資產興建樓宇,只租不售,造成資金回流滯緩,使集團陷入財政危機。為解危機,大量出售債券套取現金,又使得集團債臺高築,信譽下降,股票貶值。
據周祖貴先生一文,1977年12月中旬,敏感的財經評論家對九龍倉進行分析,以《九龍倉業務開始蛻變》為題,指出九龍倉集團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資源,未來10年可以出現年增長20%的良好勢頭。該評論家還預測時價13。5元的九倉股,將是1978年的熱門股。
這位評論家與李嘉誠在九龍倉問題上英雄所見略同,不過一個在明處,大發議論;一個在暗處,不顯山,不露水,埋頭實幹,不事聲張—李嘉誠已在收購九龍倉股票。
李嘉誠曾多次設想,若他來主持九龍倉舊址地產開發,絕不至於陷於如此困境。自從長江上市,李嘉誠在興建樓宇“售”與“租”的問題上,奉行謹慎而靈活的原則。若手頭資金較寬裕,或樓市不景樓價偏低,最好留做出租物業;若急需資金回流,加快建房速度,樓市景氣樓價炒高,則以售樓為宜。
李嘉誠真正發跡,是靠地產股市。他看好九倉股票,是因為該集團不善經營造成股價偏低。精於地產股票的李嘉誠,算過一筆細賬: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倉股市價在13~14港元之間。九龍倉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就是它的股票總市值還不到14億港元。九龍倉處於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同一地區官地拍賣落槌價,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計算,九倉股票的實際價值應為每股50港元。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發展,價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於時價的5倍價錢買下九倉股也是合算的。
基於這種考慮,李嘉誠不動聲色,買下約2000萬股散戶持有的九倉股。
這個數目,無論對李嘉誠,還是對怡和,都是一個敏感而關鍵的界限。李嘉誠從不打無準備的仗,他透過智囊瞭解到,一貫被稱為怡和兩翼的九倉,與姐妹公司置地在控股結構上並非平等關係。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倉,置地擁有九龍倉不到20%的股權。
現在李嘉誠吸納的九倉股,約佔九倉總股數的20%。這意味著,目前九龍倉的最大股東將不是怡和的凱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誠。
這為李嘉誠進而購得九龍倉,與怡和在股市公開較量,鋪平了道路。購得九龍倉,無疑使長實的老對手置地斷臂折翼。
當時,那位“料事如神”的財經評論家的鴻論,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李嘉誠吸納九倉股,是採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進行。九倉股成交額與日俱升,引起證券分析員的關注。嗅覺敏銳的職業炒家介入,九倉股便被炒高。一時間,大戶小戶紛紛出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倉股彷彿溫度計被火一灼,急速竄到每股46元的歷史最高水平。
這已和九倉股每股實際估值相當接近了。
這時期,李嘉誠持有的九倉股還不滿2000萬股,他不得不籌股回落,以稍低的價格將九倉股增至20%的水平。
入主九倉董事局的路程,對李嘉誠來說仍十分艱鉅。
按照《公司法》,股東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則被收購方反收購,會使收購方的計劃前功盡棄。現在九倉股票的股價已被炒高,要想增購到51%的水平,非李嘉誠的財力所能及。
九龍倉的老闆已在佈置反收購,到市面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的九倉股,以增強其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
20世紀70年代初,怡和系的置地,輕而易舉收購了周錫年任主席的牛奶公司,風光百多年的怡和,在當時的本港商界股市仍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置牛大戰”,被行家譽為本港股市收購戰的經典之作。
實力發生變化也正是在20世紀70年代,一大批華資公司上市,藉助股票以小搏大、以少控發的優勢,當初上市公司家族的小矮人,漸漸長成小巨人。現在,